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2期目录
 
 

灯明如昼,流光溢彩

 
文:沐曦 | 图:iStockPhoto

 

中国唐代诗人苏味道在诗歌《正月十五夜》中描述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寥寥数字,一幅正月十五夜晚灯明如昼、游人如织的画面跃然眼前。诗歌中的「火树银花合」形容的便是树上挂满灯彩、烟花璀璨的景象。

灯彩,又叫花灯,俗称灯笼。它既能照明,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吉祥之物,寓意团圆欢庆。传统佳节或婚寿喜庆时,人们常常挂起灯彩,以示庆贺,传递浓浓的欢庆气氛。
 
 

相沿成俗:元宵灯节与灯彩

 

说起灯彩,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民间习俗──元宵灯节。一首在中国民间流传的歌谣这样唱道:「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歌谣里唱的「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挂灯、赏灯、打灯笼、猜灯谜,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元宵灯节」。

关于元宵灯节的来歷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被猎人无意间射死。天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烧死人畜财产。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就悄悄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老百姓。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计策,决定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焰火、点响爆竹。正月十五当天,天帝看到人间一片火光,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心中大悦。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和财产。从此,元宵灯节里张灯结彩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上述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而据歷史考证,元宵灯节起源于汉代,兴于隋唐,南宋时兴盛,到明清时尤为风行。在唐代,唐玄宗曾命人搭建一座高150尺的大灯楼,上面悬挂着万盏灯彩,光照长安;而杨贵妃的姐姐则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灯树」,灯树高80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1]

宋朝时,元宵灯节从正月十五延长到正月十八,并有了专门的灯市,灯市上的灯品琳瑯满目,有羊皮灯、珠儿灯、滚地灯等等。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庆贺元宵节,招徕天下富商,下令正月十五前后共放灯10日,当时的秦淮河上燃放着万只水灯,灯火辉煌,美不胜收。[2]清代的灯节也盛行一时,在每年元宵节前后的几日里,城下、河边、巷弄等处,灯笼尤为热闹。
 

万灯齐放:别具风格的灯彩艺术

 

中国灯彩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用竹木、绫绢、金属、纸、玻璃、玉石、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过彩扎、裱煳、编结、刺绣、雕刻,并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3]  
 

灯彩种类繁多,有宫灯、纱灯、走马灯、龙灯、花篮灯、河灯等。其中,宫灯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早先多为皇宫、官府使用,兼具照明和装饰的用途,用材精细,造型端庄典雅,风格高贵奢华。较为常见的还有纱灯,即用麻纱或者葛麻织物为灯面制作而成,常为圆形或者椭圆形。[4] 其中红纱灯尤为普遍,多在节庆日时使用,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另外,走马灯也是一种传统的灯彩样式。走马灯又称为「马骑灯」、「转灯」,夜晚时点燃走马灯烛座上的蜡烛,蜡烛燃烧产生热气,推动叶轮旋转。剪纸上的图案也随之旋转,并将影子投到灯壁上,形成美丽的灯画。

不同地方的灯彩也有不同的特色:北京的宫灯典雅华贵,具有鲜明的皇家特色;上海的龙灯以布制成,造型生动、精美绝伦;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栩栩如生……。风格迥异的地方特色灯彩,争奇斗艳,各具魅力,编织成丰富多姿的灯彩世界。
 

寓意吉祥:灯彩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彩具有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吉祥兴旺的寓意。古时,每年正月开学,许多父母会给孩子准备一盏灯笼,由学校的老师来点亮,意为将前程点亮,为子女的学业送上美好祝福。

灯彩还会用来进行祈年、祈子。灯节上,人们将祈年的话语写下来,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风十雨」、「万紫千红」等,来表达对丰年的祈求。由于「灯」字的读音和「添丁」相近,灯彩也是已婚未孕妇女们祈子的吉祥物。

另外,灯彩还有祭祀和供奉的意义。几千年前,人类对火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原始的祭祀活动中常有祭火的习俗,如拜神、灯火婚礼等。灯彩因其起源与火密切相关,常被作为祭祀和供奉的器具。在一些重大节庆日或祭祖日,人们会制作和点燃光明灯,来供奉神佛、祭祀先祖,表达内心的缅怀与恭敬。

 

信仰传递:佛教中的燃灯敬佛

 

佛教中,灯象徵着光明和智慧,是佛前常见的六种供品之一。据经典记载,在佛塔、佛像和经卷前燃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比如《施灯功德经》中说:「燃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佛为首迦长者业报差别经》中讲道:「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不堕黑暗,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
涅盘。」[5]

 
 

中国歷史上,东汉明帝燃灯敬佛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曾派人远赴印度求法,之后佛教传入中国。对佛教极为推崇的汉明帝,听说古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僧众有于正月十五日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皇宫和寺院之中燃灯敬佛,以供众人礼拜。因此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元宵灯节的习俗开始于汉明帝时的燃灯敬佛活动,并沿袭至今。

佛教常以灯比喻佛法,意为佛法照亮世间一切黑暗,带来光明,因此传法又被称为「传灯」。藏传佛教里便有一个与灯相关的重要节日— —燃灯节。燃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而举行的活动。这天,虔诚的信众们将制作好的各种灯盏,带到寺院里点燃供奉。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也都点燃无数盏明灯,众人一起高声诵经,以纪念宗喀巴大师。梵音缭绕中,千百盏灯光闪烁,形成了壮观的佛城奇景。

 

结语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千姿百态、熠熠生辉的灯彩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灯彩是歷史的活化石,传承着千年中华文明,更是吉祥的符号,寄託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岁月的变迁中,灯彩文化歷久弥新,灿若星河。

参考资料:

[1][3][4] 张伟英着,《上海灯彩》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年版,第20、29、30页。

[2] 闫东东着,《灯彩》黄山书社2016年版,第21页。

[5] 点灯敬佛 正月十五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http://fo.ifeng.com/a/20160222/41553419_0.shtml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3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