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莲花盛开的地方——那烂陀
唐朝贞观13年,一位31岁的年轻僧人悄然离开了长安城,抱着「不至天竺终不还」的决心,誓愿前往「西天」求取正法。他就是唐代着名高僧──玄奘,也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僧歷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所到达的西天大雷音寺,即现实中玄奘歷尽千难万阻所到达的目的地──那烂陀大学。那烂陀大学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玄奘不畏路途遥远,甘冒生命危险前去求法呢?
古印度智慧的传播地
那烂陀大学,又称「那烂陀寺」,是西元五世纪古印度最壮观、最繁荣的佛教高等学府,也是盛极一时的世界学术中心。其位于古印度王舍城外,今印度的比哈尔邦(Bihar)境内,距离佛陀成道圣地菩提迦耶不到百公里,也是佛陀大弟子中具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尊者的故乡。
那烂陀(Nalanda)源自古梵文里的莲花(Nalam)一词,意为「施无厌」。在古印度,莲花是智慧的象徵,故印度人民用「赐予你智慧的地方」来形容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名的由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为该寺的南面是一片美丽的芒果林,林中央的池中栖息着一条掌管雨水的龙,名叫那烂陀;二为佛陀曾有一世转生为大国王,在此地建都并乐善好施,为赞扬国王的美德,人们尊称其为「施无厌」,寺院因此而得名。[1]
规模宏大九寺一门
据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那烂陀寺启建于西元5世纪,建寺者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鸠摩罗笈多一世)。帝日王死后,他的后代们分别在原址的南方、东方、东北方、北方进行了扩建;后来,有一位中印度国王继续增建,并用红砖把全部建筑围了起来,最终形成了那烂陀大学。大学方圆48里,规模宏大,号称「九寺一门」。
玄奘去那烂陀大学求法时,正值其最鼎盛的时期。在《大唐西域记》里,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那烂陀:「宝台星列,琼楼岳崎,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2]
在玄奘到达那烂陀30年以后,另一位唐代僧人义净也来到了那烂陀寺,居住时间长达11年。义净在其所着的《求法高僧录》一书中描述到,那烂陀宛如一座方城,所有建筑均是砖造,四面有檐廊环绕,共有8座寺院,寺院分3层,每一层高约一丈多。寺院的四边各设有9间僧房,僧房的后壁则是高达3、4丈的围墙,墙上有精细的雕刻,美轮美奂。那烂陀寺规模之大,让义净大嘆:「其轨模不可具述。」
典藏浩瀚,最早的综合性学府
那烂陀大学内建有宝海、宝增、宝色三大图书馆,最高有9层楼,鼎盛时期藏书高达900万卷;大学里以水漏计时,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理论,其余一半时间用来学习宗教仪式和修持。浩大的大学中,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座宣讲佛典、天文历算、数学、医药、农学、工巧学等,而来自中国、韩国、斯里兰卡、日本、西藏、印尼、波斯和土耳其的僧人和学者多达一万人,教师则近两千人,堪称当时亚洲最高国际学府。[3]
学术气氛浓郁的那烂陀大学也得到国家和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据说国王曾下令由100个村庄负责供养僧侣们的日常饮食,以保证求学的僧侣能够在此专心潜修。
学者云集,培育大师的摇篮
那烂陀遗迹中最壮观同时保留最完整的是舍利弗纪念塔。舍利弗纪念塔有3层楼高,外观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于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弘法的故事。据传,这里曾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与入灭处,因此特别在此建塔作为纪念。
从启建到毁灭的八百多年间,那烂陀大学培养出了大量的佛学家,不仅印度的僧侣们前来听闻佛法,来自蒙古、西藏、瓜哇、缅甸、中国等地的僧人们也都慕名而至,求取真理。例如龙树、无着、阿底峡、世亲、陈那、护法、戒贤、法称、寂天、寂护等大师;又如来自中国的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阳智弘等,均曾熏习于那烂陀大学。
然而,想要进入那烂陀大学求学并不容易,进寺常住或参学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辩经考核,而考核通过率只有20%。那烂陀大学的考核官由寺院四个门的看守者「护门」担任──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在校门口进行考核的学校。严格的考试和激烈的辩论使得大部分人被拒于那烂陀大学门外,于是,他们便隔着院墙,聆听教授们智慧的法音。
能够进入那烂陀大学学习是一种至高的荣耀,大学里的僧人早晚勤奋学习,不能谈论经典要义的人,都会自惭形秽。当时,在众多的教授当中,通晓20部经论者有一千余人;30部者减半;50部者仅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当中的一个。那烂陀大学作为培养大师的摇篮,培育出众多的智者,浩瀚的佛法知识丰富了他们自身,而他们的存在也使得佛法得以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歷经劫难,那烂陀精神永不灭
那烂陀大学从始建到毁灭,歷经八百多年。西元1197年,突厥人入侵那烂陀大学,遭受战火蹂躏后的那烂陀大学,曾以极其克难的方式继续运作了一段时间,当时已90高龄的戒贤法师门下,仍有70位僧众在学习。[4]直到波罗王朝末期,伊斯兰王朝全面统治印度之后,才遭到全面毁灭。[5]据传那烂陀大学在遭受火焚之时,寺里的僧人或教徒曾将部分典籍抢救出来,带往尼泊尔及印度北部山区,离去前还以泥土覆盖遭受火劫后的残余建筑,自此这座学术圣殿长眠于荒烟蔓草之中。直到1861年,那烂陀寺遗址被考古学家发现,在沈寂了七百多年后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尽管那烂陀寺只剩下断壁残垣,但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教室和僧房遗址依然十分壮观。行走于那烂陀大学的断垣残壁之间,抬头仰望舍利弗高塔,随手触摸壁上的红砖,歷史彷彿触手可及。这里的每一块红砖,都记录着大师们寻求真理的脚步;每一阵微风吹来,都似在翻动着那烂陀的一页页歷史;每一句回声,都如千古梵唱在耳边萦绕。
参考资料:
[1][6]古印度智慧之城——那烂陀寺 http://www.tibet.cn/wap//religion/temple/1474596519293.shtml [2]董志翘译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 [3]Nalanda University https://nalandauniversity.wordpress.com/about/ [4]蔡源林《伊斯兰,现代性与后殖民》,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版,217页。 [5]那烂陀大学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14&cid=38&page=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