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禅意庭园
日本庭园的初期
纵观歷史长河,中国与日本素有广泛的文化交流,两国的关系始于汉代。汉末时期,日本不断派出特使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日本庭园便是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一门独特的造园艺术。
日本庭园艺术源远流长,歷史上早有掘池筑岛以及岛上筑宫的记载,但这些并非游赏目的,其作用主要是防火及防御外敌。直到飞鸟时代,随着佛教东传,各种工艺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兴盛起来。日本皇族也受到了佛教影响,在宫苑中造须弥山,掘地造湖,架设吴桥。贵族也纷纷于宅邸(编註:「邸」读音同「底」)中建设园林,在园中开小池,在池中筑起岩岛。
日本庭园的发展初期,就像把中国式山水移植到日本一样,是一种文化的舶来品。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庭园艺术迈向「本土化」阶段。这个时期的日本已发展出日本宅邸形式的寝殿造庭园。一般寝殿造庭园的南面是一片园子,而被称为「寝殿」的建筑即是正殿,建于庭园中央,其四周的附属建筑则称为「对屋」,寝殿和对屋分别为主人和其他家族成员的寝室。寝殿的前方是庭园,园中有石子铺成的园路,往前便是人工掘成的水池。池中有堆土而成的小岛,池上设有通往小岛的桥。另外,从对屋通过迴廊可以到达池边,那里有被称为「泉殿」或者 「钓殿」的庭园建筑,作为夏季纳凉、钓鱼、游赏的场所。
禅意浓厚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庭园艺术的发展过程可分为:飞鸟时代(公元593年——公元710年)的中国式山水、平安时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的寝殿造庭园、鎌仓时代(公元1185年—公元1333年)的枯山水、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的茶庭。在整个发展阶段当中,鎌仓时代可说是佔据了极重要的位置。当时禅宗思想的引进,把日本庭园艺术推到了另一个高度,从此进入了禅的时代。
鎌仓时代,日僧荣西大师入宋求法,得到临济宗虚庵禅师的印可,继承了临济禅法。尔后又融合天台、密、禅三宗,于日本开创临济宗,并得到当时掌握政权的鎌仓幕府推崇,幕府大臣认为禅法是成就武士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经朝廷大力推动下,禅门思想逐渐渗入日本人民的生活中,与茶道、剑道、书法、花道,甚至庭园艺术等水乳交融,自成一格。
自禅学传入日本后,日本庭园艺术的发展朝向了注重精神层面和直观感受的禅意美学,孕育出风格独特的枯山水庭园。好禅之人开始摒弃以往的山水式庭园,几乎不使用鲜艳的开花植物,而改用长青植物、苔藓、白砂、砾石等朴素的材料,以呈现出「沙石之中自有大千世界,常绿之内藏有万紫千红」的精神境界。这种禅意美学强调以直观的方式领受美感,以人的内心情感直接融入景色之中,情为主,景为客,情景交融,最后达到情景不二、物我两忘的至善至美状态,这也蕴含了禅宗的哲学思想,显示出「佛即是心,即心即佛」的意涵。
「枯山水」这名字浅显易懂,顾名思义就是不以山水造景,其表现方式却细腻深远。庭园内摆放着形状各异的天然石块,营造出山川、岛屿的磅礴气势,以白砂石铺地,并于砂面上以耙划出水波纹,象徵着江河湖海或宁静、或汹涌的意境,再以少量的灌木或苔藓加以点缀。枯山水庭园是佛教禅宗对日本庭园影响的极致表现。禅宗主张勿要执着心外之物及世俗杂念,以达到心的纯净和喜悦,表现在庭园上的就是形式上的简化。这种不筑一山、不以滴水却能展现山水之姿的方式,就像作诗或谱曲,寥寥数笔就可表达深沉的哲理,又能体现出大自然的姿貌风情。
茶禅一味的茶庭
禅文化的出现,除了为日本造就了枯山水之外,还带来了另一种形式的日本庭园——茶庭。茶叶早在汉末时期传入日本,后来在茶道宗师千利休的大力推动下,茶道才渐渐走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日本人修养心性的一门艺术,茶庭才得以发展。当时流行的茶宴,多在茶室中进行。主人将茶叶碾碎,研成粉状,倒入茶碗中,与水调和,最后请客人饮用。在这种冗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祥和与平静,才能够耐心等待。泡茶和喫茶均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心,于是茶庭就成了让人进入平静状态的空间。客人从熙熙攘攘的外面走来,经过茶庭,将注意力回归内在,恢復平静的清净本性,再进入茶室之中。
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庭园。园内纯观赏性质的石景很少,置放的多是洗手、坐憩等实际用途目的的石器。茶庭内,被称为「飞石」的石块,蜿蜒曲折地舖设在草地上,是引导客人走向茶室的小径。庭内一概运用绿色植物,不种植任何色彩斑斓的观赏花卉,因此小径的两旁都种植着常绿树木,地面绝大部分为草地和苔藓……,以此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净」。
茶庭因应茶道而生,其园林的布局也是依照茶道的仪节安排的。园内有二重露地,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两重露地之间用篱笆隔开,篱笆中间设有「中门」,客人进入外露地后,需先到称为「腰挂待合」的亭中静心等待。客人安定身心后,主人会将内露地中的「蹲踞」(编註: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的石水钵)注满水以待客人使用,之后再将水泼在石路上。客人听到泼水声后,才可以动身前往中门。主人会在中门迎接客人,陪来客到内露地,待客人在蹲踞旁净手、漱口后再进入茶室。从外露地走到内露地,再进入茶室。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让主人和客人达到静心的目的,通过静心,以体验茶禅一味的禅门志趣。
从飞鸟时代的中国式山水,鎌仓时代的枯山水庭园,到桃山时代的茶庭。可以看出,日本庭园艺术从初期的纯游赏、休闲为目的感官享受,进而昇华到以心领神会的方式体验枯山水意境上的精神享受,茶庭的出现则把洗手、饮茶这样的生活常事,与形而上的禅门思想结合一起,饮好茶的感官享受与内在祥和的精神境界并重,体现了用心生活即是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