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27期目录
 

 

关注健康,警惕糖尿病

 

在许多人看来,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罹患的一种疾病。其实不然,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的营养过剩等原因,糖尿病患者群已逐渐趋于年轻化,甚至连孩子都已成为糖尿病所青睐的对象。

据调查,目前全球约3.87亿人患有糖尿病(佔世界人口8%),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约超过490万。[1]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地图集第6版统计,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在2035年增加至5.9亿。[2]  呈直线上升的发病率,使得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越来越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尿病呢?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出现是由于调节血糖的胰岛素生成不足,或者机体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所致,临床上以血糖指数长时间高于正常标准为主要特徵。如果血糖指数长期超标,可能会导致各个组织器官,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1糖尿病的症状

 

唐代名医王焘的着作《外臺秘要方》中,记载了父亲患糖尿病的典型案例。一次王焘外出,不久他的父亲生病,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还长出不少疖疮,治疗无效,病情日渐加重。之后家人把王焘找回来为他父亲治病。王焘认真观察父亲的病情,想起了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所提到的,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是甜的,而且会有一种水果味。于是王焘亲口尝了父亲的尿液,果然「尝之甜味」,并有水果之甘,他推测糖尿之理为「滋味皆甜,流在膀胱」,于是针对该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辅以食疗。最后不但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且父亲还活到很高的寿龄【3】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即:「多尿」、「多喝」、「多吃」及「体重减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呢?小编在此为您简单介绍一二:

多尿:因为糖尿病人的血糖过高,肾脏无法将糖分完全吸收,导致尿液中含有糖分,从而产生渗透性利尿,水分也跟着排出,致使尿量增加。

多喝:由于尿量增加,身体缺水,会产生口渴的感觉,所以糖尿病人总是想多喝水。

多吃:血糖增高的原因是血糖中的糖分无法被细胞利用,即所谓的「糖分过家门而不入」,细胞中缺乏糖分会使人产生饥饿而想摄入更多的食物。

体重减轻:糖分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之一,也是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因为糖尿病人糖分流失过多,机体只能依靠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故体重减轻较为明显。此外还会出现身体虚弱无力、精神萎靡的症状,甚至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生活规律紊乱等。4
 

二、糖尿病的前期表现

 

糖尿病初期的病徵并不明显,但是我们仍需保持警觉,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多留意并及时到医院检查:

1.虽然大量饮水,仍时常感到口渴。

2.小便频繁,且小便泡沫久久不散,或吸引蚂蚁前来。

3.即使休息充分或进食正常,仍然感到疲倦无力。

4.食量大增却容易感到饥饿,并且体重不增加反而减轻。

5.皮肤或阴部常有搔痒不适的状况。

6.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身上的伤口较难癒合。

7.视力变得模煳,或视野中出现黑点、闪光、光圈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初期糖尿病患者都有以上症状,有些人虽然出现血糖上升的情况,但仍然感觉良好,故初期一般不容易被发现。
 

三、糖尿病的併发症

 

糖尿病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在于长期血糖增高,容易引起周围神经和心血管病变,而神经、血管是遍布身体各处的,会带来许多危害身体甚至威胁生命的併发症。

心血管病变:糖尿病人容易因为血管硬化和冠状动脉堵塞,而出现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脏病。心脏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肢也会因为血管硬化或堵塞而使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眼病:患有糖尿病超过10年的人,大多会有视网膜病变的状况,如白内障、青光眼。初期表现为视力模煳,重者可致失明。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併发症之一。

神经病变:因为周围神经受损,足部会出现麻痺、无力、疼痛、痉挛等,常因感染而引起足部溃烂,被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血糖控制不佳且有高血压的患者身上。治疗糖尿病足非常困难,严重者可能会面临截肢的后果。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定期对足部进行检查和良好的护理,是防止截肢的一种有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由于糖代谢异常,导致肾小球硬化,并伴有蛋白尿,称为糖尿病肾病。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併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身上。

 

2糖尿病的起因

 

看起来如此顽固而可怕的糖尿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富贵病,一定是好东西吃多了,营养过剩。其实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并非人们想像得那么简单,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基因遗传: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着显着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导致糖尿病的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基因的损伤有关,如1型糖尿病主要是第6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损伤,而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能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含量的作用。)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致病的关键因素。[5]

肥胖原因: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据统计,大约80%的2型糖尿病人是肥胖者,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即多余脂肪主要囤积在腹部,内脏负担较重。西医认为,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会降低胰岛素的降糖功能,为了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胰脏会分泌出比平时更多量的胰岛素,久之会导致胰脏过劳,功能衰竭,最终胰岛素分泌不足,诱发糖尿病。[6 ]

不良的饮食结构: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丰富起来——顿顿精米白面、大鱼大肉,而粗粮、蔬菜吃得很少,这样的饮食结构本身容易造成体内脂肪的堆积,同时还会降低机体代谢率,从而引发肥胖。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工作压力大、熬夜、抽菸、酗酒、缺乏运动等等,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不仅加重了各个内脏的负担,也极易导致各系统功能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糖尿病的产生。调查显示,经常运动的人比不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小得多。

精神因素:近年来,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中外学者所公认。影响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另外还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尤其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所造成的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大量分泌多种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皮质激素等。如果长期存在这些不良精神因素,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从而诱发糖尿病。
 

 

3糖尿病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1型糖尿病

 

简单来说,1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是绝对不足的,这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合成细胞(β细胞)受到了破坏,导致胰岛素生成障碍,所以此类型的糖尿病人须接受胰岛素治疗,以此代谢掉机体所摄入的糖分。

1型糖尿病的特点:

1.发病年龄多小于30岁;

2.发病急,体重减轻明显,体型消瘦;

3.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4.血检:C肽(编註:C-Peptide,是胰岛素β细胞分泌的产物)水平低,自身抗体呈阳性。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目前最普遍的糖尿病类型,患病率佔总糖尿病病例的90%至95%。此类糖尿病人虽然能自体产生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达到降低血糖、提供能量的需求,或者由于机体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反应不敏感,需要更高浓度的胰岛素才能有效吸收葡萄糖,由此导致的糖尿病属于2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多在40岁以后发病,但近年来,发病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甚至在儿童时期也会病发。[7]

 

妊娠糖尿病

 

顾名思义,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发生在孕妇身上的糖尿病,通常分娩后,糖尿病就消失。孕期第24週至28週时可测验出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肥胖或年龄稍大的妇女患上妊娠糖尿病的机率较高,其中约有35%至50%的病患会在往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

 

4关注糖尿病 做好日常防范

 

一、科学合理饮食

 

饮食有节制:遇到喜欢吃的食物,人人都想多吃几口,但是「美味不可多用」自有它的道理,即便营养再丰富的食物也要把握适量原则,过量会对身体引起不必要的影响。糖尿病人则更需要严格把握这一点,控制食量以及进食的时间,以稳定血糖。

饮食除了要适量,还应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原则,科学计算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比如高纤饮食可以延长身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时间,减低对胰岛素的需求,稳定血糖,因此建议糖尿病人多食用一些高纤维的食物,例如麦皮、糙米及红米等等。

多素少荤、营养均衡:糖尿病人宜少食多餐,以素食为主。主食可以多吃五谷杂粮,如燕麦、荞麦等。菜类以含糖量低,并且有降低血糖作用的食物为佳,如苦瓜、洋葱、南瓜等。当然在以素食为主的同时,还要兼顾食物的多样化,保证所摄入营养的均衡。
 

二、生活作息需规律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群体逐渐年轻化,这与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常常熬夜,作息不规律有关。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通常来说,成年人的睡眠时间维持在7—8个小时左右为宜。

由于许多糖尿病症状都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还建议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或者是高血压、高胆固醇的人,定期检查一下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三、修身养性 调节情绪

 

1.把控情绪

 

《黄帝内经》中说:「以志闲而少慾,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可见,好情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使神经、内脏功能保持平衡状态。保持好情绪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对于已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想要控制好血糖,情绪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情绪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压力状态,血糖会急剧上升,难以控制。相反,正面积极的思想和乐观愉悦的心态,则能够使各个器官正常运作,令经络舒展,身体健康。
 

2.保持微笑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微笑是一种健康的运动,经常微笑犹如给身体的各个器官做快乐的保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经常微笑,能使人卸掉身心的压力和疲惫,让精神保持轻松愉悦。无论任何时候,经常保持微笑,也是一种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的表现。

 

3.平心静气

 

如果说微笑是一种健康的运动,那么静心则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古代很多名医之所以被称为名医,因为他们不是单纯针对表面的病症,而是把重点放在看不见的病根上。而静心正是从内在深入地去解决根本问题的一种方式。中医认为,保持平静的心态有助于身体阴阳平衡,使气血、经络通畅。

 

四、进行适当的运动

 

适宜的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生命活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病情控制。然而在许多想要健身的人看来,如何在琳瑯满目的运动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禅修。

在菩提机构中,禅修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大礼拜,它可以通过外在锻鍊肌肉骨骼,带动内脏器官功能的改善,将处于停滞状态的各个系统运转起来,使习练者获得健康;再如金菩提宗師所创立的「八卦内功」,能够帮助习练者快速补充元气,增强身体能量。菩提禅修的这些方法,令许多前来体验禅修的学员们受益匪浅。

比如,美国纽约的刘孝娟曾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血糖最高时达到199mg/dL(毫克/分升,正常范围是70-99mg/dL)。2014年5月她参加了一期菩提禅修健身班,之后一直坚持修练。2015年7月在体检时,令她不敢相信的是,她的血糖值竟然降到了99 mg/dL,恢復到了正常范围。

再如,第26期中文《禅修与健康》杂志中,曾刊登过加拿大温哥华腾祥的一则见证。在2012年的菩提禅修课堂上,腾祥学习了「大光明修持法」、大礼拜、「八卦内功」,并且每天坚持修练。几个月后,她的血糖值一天天趋于正常,过去血糖最高值曾达到324 mg/dL,而如今只要稍稍控制好饮食,血糖值便能回到正常值,将近40年的糖尿病病情得到了改善。
 

结束语: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饮食,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身体锻鍊。与此同时,还需随时保持警惕,定期检查血糖指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参考资料:

[1]世卫组织: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

http://news.ifeng.com/a/20160406/48373960_0.shtml

[2]安成国际药业官网: http://twipharma.com/tw/News/01/81

[3]Lin Qiao, Wang Miqu. Affect of heredity, disease and environment on the life-span of personage in History Book of Song Dynasty[J].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0,27(12):1049-1056.

[4]全民糖尿病观测站:http://www.diabetes.org.tw/wddt_heduc01.jsp?P_TNO=EDUC990010002&P_HCTG=A

[5]任艷,李秀钧,田浩明,等. 2 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真胰岛素、胰岛素原水平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3):186-189.

[6]《糖尿病之友》2005年第7期

[7]BD Worldwide

https://www.bd.com/tw/diabetes/main.aspx?cat=6211&id=6397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27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