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丝绸之路撷珠
斗转星移日月长,漫漫黄沙话苍凉;
古今多少英雄事,纸墨深情再传扬。
广义的古丝绸之路有陆上与海上之别,其中陆上古丝绸之路长约七千公里,最主要的路线是从古长安(或洛阳)一路向西,经古西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商业的沟通促进着各民族的交往与文化的沟通、交融,给后人留下了意义深远的歷史遗迹和珍贵的回忆。
丝绸之路话丝绸,
瓷器脉脉留美名
丝绸曾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产品。它柔而滑,轻且薄,色彩鲜丽,图案缤纷,深受人们喜爱。当时人们的服装基本都用麻、葛、皮革、羊毛制成,相比之下丝绸轻薄、透气、亮丽的特徵极为独特。
相传5,000多年前,涿鹿一战黄帝大败蚩尤,黄帝得丝而织成绸,之后黄帝的妻子嫘祖带领人们养蚕、纺织,开启了养蚕取丝的漫长歷程。考古则发现,3,0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经有帛、蚕、桑、丝等字的出现,说明至少那时已有丝绸产品。
随着中原对外贸易的拓展,丝绸渐渐为异域所知,并深受青睐,丝绸的对外贸易成为中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即古罗马)「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丝绸从海路辗转运到古罗马之时,其价格已贵如黄金,唯有贵族才能享用,这更增添了丝绸的神秘与尊贵。
汉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的丝绸出口为中国博得了「丝国」之名,而8世纪之后,陶瓷开始输往异域,在岁月交替中渐渐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又为中国博得了「瓷国」之美称。由于陶瓷易碎的特点,再加上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及海上航线的开发,海路渐渐成为陶瓷出口的主要通道。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满载中国货物的唐代沉船,其中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2015年初,在中国南海海域打捞起来的南宋沉船上,发现了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这都见证着古代陶瓷对外贸易的兴盛发达。至今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Topkapi Palace)仍是世界上第三大瓷器收藏馆,其中元代青花瓷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世界第一,吸引着无数瓷器爱好者前往一睹风采。
开凿石窟荫我行,
艺术光辉耀古今
丝绸之路上,各国商人频繁往来,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那时变幻无常的天气,穿越沙漠、翻越高原的艰难路途,劫财掠货的强盗匪徒,不时而至的天灾人祸,都使得商旅们一路祈求着上天来赐予他们顺利、平安、健康。而沿途佛教石窟的开凿,无一不在诉说着这样的愿望。
早在东汉末年,丝绸之路沿线就有石窟开凿,此后直至明朝,一千多年间都有续建。西域是佛教东传中土的要道,在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向东而去,有河西走廊段的石窟,包括着名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等。一路东行,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泾河两岸的「百里石窟长廊」、须弥山石窟等石窟群,不一而足,十分壮观。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和其他很多石窟一样,既有壁画、佛像,又有供僧侣修行、禅坐的洞窟,艺术研究价值极高。
位于新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齐名,虽然都在20世纪初期被外国探险队疯狂切割和破坏,但是残余的壁画仍令人心迷神往,极具歷史文化研究价值。
这些珍贵的遗迹,静默地展现着灿烂而辉煌的古代文明与智慧,也见证着沿途一个又一个传奇般的故事。
十年岁月熬成灰,
几度家国梦里回
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骞。他坚忍不拔的美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延续,传扬至今。
张骞出生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西汉,汉武帝派他带领一百多人,经匈奴统治的区域,去联络月氏人,一起对抗匈奴的侵略。谁知一行人在祁连山成为匈奴俘虏,张骞被囚禁达十年之久,并被迫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在异域生儿育女。十年,能使多少雄心壮志磨灭?十年,能让多少沸腾的热血冷却?可是,张骞始终不忘自己此行的使命,藏好自己作为汉使的象徵「汉节」,静待时机。终于,他带着一个随从逃出匈奴的控制,经几千里辗转,找到了月氏人。虽然此行连纵抗敌的原意并未达成,但张骞搜集到了大量西域各国的资料,拓宽了当朝的视野,开启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机。
又一个十年之后,张骞再出使西域,从西域各国引进了汗血马、黄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为东西方再次缔造了黄金般的商机。之后沿着这条商路,西方各国的金银器、玻璃器、宝石、地毯、钱币等传入中国,并改变了沿途各民族的生活、饮食习惯。佛教也随着民族文化交流而渐渐东进。
鸠摩罗什志坚,
大乘东传汉土
丝绸之路是公认的佛教东传之路。唐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成为千古美谈,带回的佛经极大地推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另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则是法显,比唐玄奘早两百多年出生,同样歷尽艰辛,歷时13年,在印度觅得真经戒律,之后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土,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到海外求经的僧人。
与法显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巨擘——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金刚经》中那段着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文,简洁、优美,琅琅上口。他曾在古长安主持译场,译出很多后来者开宗立派所依据的经典。毫不夸张地说,鸠摩罗什所译大乘经典,在当时影响并改变了中土佛教的发展方向。
鸠摩罗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母亲是龟兹王妹,在他七岁那年,母子一起出家,后来证得果位,并预言鸠摩罗什将把佛法东传至中国,但将备受磨难。
后来,前秦苻坚派大将吕光率七万铁骑扫荡西域,将鸠摩罗什押回中原。可是吕光并不信佛教,对年轻的罗什百般折辱,以酒灌醉他,令娶龟兹公主为妻,并将他羁押在凉州城。直至17年后,后秦之主姚兴迎请鸠摩罗什东进长安,开设译场,各地僧俗学者纷纷前来,共襄盛举,罗什在中原声名如日中天,备受景仰。然而此时姚兴又强迫罗什接受十个宫女为妾。为使译经进行下去,使大乘佛法在中原广为流布,罗什再次作出了妥协。面对众多责难,罗什自陈:「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并谦卑自称生平没有一个弟子,以此表明自己对破戒的态度。
罗什涅槃之后,按习俗火化,身体已焚,独独舌头不坏,成为舍利。一代名僧,舌灿莲花,只为心中那份慈悲。有多少人能做到,明知自己将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却仍然一往无前地要利益众生呢?鸠摩罗什的大慈大悲之举,照耀着无尽的后来人,启发了无量的慈悲智慧。
结语
漫漫丝绸之路,是商人们满怀梦想长途跋涉的路;是文明交互与更替、宗教传播与交融的路。它见证了无数传奇,掩藏着无尽宝藏。岁月蒙尘,但先人们昂首前行的心胸、智慧与勇气,歷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