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25期目录
 

 

做心大的人

 

心胸开阔,容纳一切

 

做人一定要心大。心大是指什么呢?假如你有一个饼,看到别人饿了,先掰半个分给别人吃,这就是心大。不要担心分给别人吃了,自己就会饿死。你就是不吃这半个饼也不会饿死,不如就分给别人一些。想想看,你身边有一群人都挨着饿,眼睛冒着绿光,就你一个人啃一个大饼,你能啃得很安详、很自在吗?就怕你吃了这个饼,他们饿急了把你吃了。所以,有福同享是有道理的,它是一种很安全的行为。

假如有一个富翁住在贫民窟里,周围全住的是乞丐,这个富翁还敢出门吗?一定不敢了,他出入只能走地道了。他们家附近肯定有下水道,从那里爬到街上去买菜,否则一出门就会有危险;他家的围墙一定非常有特色——很高、很厚,上面还挂满了电网、警报器、玻璃渣子一类的东西。那就是富人家的墙,大家可以学着观察。

心胸大一些,思考事情的角度就会广,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障碍。有一对夫妻,因为他们的孩子小时候调皮、不上进,苦恼了很久,而当孩子长大成为世界着名科学家的时候,他们才知道那时候受的苦很不值得。早知这样,他们都会活得好好的。因此,看事情要看得更长远一些。

淡化眼前的利益得失,我们才会心胸开阔。这样,当你是一个老闆时,你的员工做错了一点点事情,你才不会轻易开除他。你会想:「也许是他来的时间短,还不太适应;也许是因为他更有创意,所以不满意我对工作的安排和管理;也许如果我听取了他的意见,我的公司会变得更好……。」做人,心胸要开阔,要容得下人,像海洋一样具有容纳的气度。

海洋,它能接受一切,无论是河水、泉水,还是污水、石子。这种海洋的精神是很多父母亲都具有的。如果生了十个孩子,什么性格都有,父母自然也就学会了包容。无论孩子做得好还是不好,是成功了还是失业了,甚至倾家荡产了,在父母眼前,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依然很爱他们。父母就是孩子的大海,向孩子张开温暖的怀抱。当孩子在外面受累了、受气了、受伤了,只要回到温暖的家,就能有一口热汤喝、一口热饭吃,就会觉得很幸福。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在外面奔波、受苦、受委屈,但是只要回到父母身边,得到父母的一点点鼓励、贊扬,或者哪怕只是喝到一碗热茶、热汤,他们就好像得到了大地和上天的大能量加持一样。父母的爱可以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强的动力。所以不论是做父母,还是做一个高尚的人,让自己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心胸、更强的容纳力量,才能去包容别人、接受别人,这样疾病和烦恼也会越来越少。

 

善用烦恼心

 

佛教的修行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学会的不是反抗,而是接受,因为有一个理论思想指导着他们,那就是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指世间的一切都是因果的体现。今天所受的苦,是过去所做错事的结果。比如说,今天失业了,说明以前可能技术没学好,可能做工作不认真,也可能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等等。学佛的人会先学会接受,这种心态是特别好的,这样可以少一点反抗。反抗的话说明你想不通,接受的话说明你想通了。想通了,就不会埋怨,不会生气;想通了,就接受了,把它消化掉了,就不容易得病。很多学佛的人都是心宽体胖的,因为心中自在。

相反,如果有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比如那些记性好、心眼又小的人,就会很痛苦。有两个人结婚15年后,离婚了。在离婚的时候,女方对男方说:「你向我求婚的时候,不是说爱我生生世世、直到海枯石烂吗?怎么今天离婚了呢?」她只记得15年前对方的这句承诺,却忘记了这些年是怎么折磨对方的,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过的错事。这样的人,记性太好,心胸却太小,痛苦一定会多。所以我们要做心胸博大的人,懂得宽容,不要只为眼前的得失而烦恼。

 

 

有一位年轻的同修,学歷高,人也很聪明,在我们道场做义工。有一次,我和她聊天。我问她:「妳在这里做事,还开心吗?」「还行。」她说着眼泪就流出来了。「既然还行,那为什么哭呢?」「我做好了,有师兄嫉妒我。这里不像我想像的天堂一样,所以我烦恼了。」她说。

这时候,她也许希望我会安慰她,问她:「谁诽谤妳了?告诉我,我打他屁股去。」但是我却告诉她:「孩子,这是妳应该经歷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跟师父在取经的过程中,遇到过九九八十一难。当到了第八十难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次总算见到佛了,没想到还是假的佛,只是佛的一个虚像而已。最后,佛说:「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你都不圆满啊!」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少经歷一种痛苦,就少了一种对治这种痛苦、烦恼的智慧。

如果一位中医医生需要记住320个药方,而他却只记住了180个,那么到了给病人开药的时候,他就可能会着急了,可能会开错了药。本来是给人治病的,结果要了人的命;或者因为记错了药方,开错了药,不但没给人治好耳聋,还把人治成了哑巴。因此一种药方对治一种病症,缺少了这种药方,就缺少了对治这种疾病的方法。

所以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不能成就。这是因为少经歷一种痛苦,就少经歷一种是非,就没有这方面的智慧。有的人经歷一次还不够,要多经歷几次。《西游记》的作者也是用心良苦,他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变得完美,就一定要经歷这些苦。只有把这些磨难、这些苦都经歷完了,你才会发现,原来磨难不是磨难,而是成就之路!

于是,我问那位小弟子:「妳做事做好了,别人还会嫉妒妳,妳觉得委屈吗?」她说:「我委屈。」我说:「孩子,我告诉妳,别人对妳的嫉妒和诽谤就是妳的一面镜子。如果妳身边出现一个比妳还能干的人,妳会不会嫉妒他呢?」她想了想,说:「说实话,可能我也会嫉妒他。」

那么,是不是应该消除嫉妒心呢?其实,要看你怎样使用自己的嫉妒心。如果我嫉妒一个人,我就一定要比他做得更好,我不会因为他比我爬得高,我就把他拽下来。相反,我要更努力,比他爬得更快、更高。这就是要学会善用自己的嫉妒心。嫉妒别人,但不害别人,将这种嫉妒变为更加努力的动力。他的功夫比你高、觉悟比你好、度人比你多,那么你就要做得更好、度更多的人。你不会因为他度人多,就把他一锤打死;他觉悟好,就放药把他害了。这是伤天害理的行为。

学佛的人并不是所有的贪欲之心都没有了,而是学会了善用它们,让慈悲心做主。请大家记住:让慈悲心做主,再去善用自己的某些凡俗的心理,比如嫉妒心、嗔恨心。不要去恨别人,要恨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懒惰。将那些负面的心理,转化成正面的心理。如果你贪婪,就要学着用布施的行为对治自己的贪婪;如果你心眼小,过于自私,就要用宽容的心对治自私;如果你过于爱自己,就要学着多去爱众生、爱社会。但是谈恋爱不算是爱众生,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产生的反应,也是自我的贪爱;为了众生和社会的利益而产生的爱,才是博爱,才是大慈大悲。能够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的人,将来才能成为大人物,成为高境界的人。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25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