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罗浮屠——爪哇花园中的一座圣城
婆罗浮屠(Borobudur),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座落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Central Java)一座山丘上,建成于约1300多年前,其占地面积之广大、气势之恢宏、造型之壮美、雕刻之精细、佛教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最伟大的佛教遗址。这一宏伟建筑也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玛哈陵、柬埔寨的吴哥古蹟和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五大奇蹟。
经过九百多年的沉睡,它重新崛起,巍然屹立,熠熠生辉,迎接着无数朝圣者的膜拜以及旅行者的瞻仰。
一、伟大的建筑
婆罗浮屠建于夏连特拉王朝(the summer even in Tel dynasty),当时正值大乘佛教兴盛,国王动用几十万人,耗时数十年而建成。婆罗浮屠是实心的佛塔,没有门窗,也没有梁柱,完全用火山巖的一块块巨石砌成,约有200多万块石头,底层石头每块重约一吨。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万平方米,从塔底到塔顶最尖端,原高42米,据传塔顶钟形大佛龛的尖端因雷击而被毁掉,因而现在实际高度近35米。
婆罗浮屠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整个建筑像是巨大的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坛城),象徵着佛菩萨、金刚、护法聚集之处,以此来加持、护持、成就修行者。婆罗浮屠一共建有10层,第1层至第6层为基层,呈四方形,代表「地界」;第7层至第9层是顶塔的座脚,呈圆形,代表「天界」;第10层是钟形舍利大塔,直径9.9米。10层佛塔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层直达顶层,塔的各层都有迴廊,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是典型的佛教圣城。
「地界」各层共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座佛龛内有一莲座及盘足趺坐的佛像。「天界」共建有72个钟形小舍利塔,众星捧月般环绕上层主塔。每座舍利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塔身装饰着许多孔,佛像的脸只能透过石孔隐约可见,石孔图案各异,而且越接近主塔,石孔就越少,象徵着佛陀越来越无形。塔内的佛像共有5组手印,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对应着东、南、西、北、中5个不同方位,分别做出「触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5种手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也都迥然各异,工艺精巧传神。
婆罗浮屠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修练的一个境界,信徒们的朝拜路线上装饰着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种图案。朝拜者们行右旋礼、顺时针绕塔拾级而上,象徵着修行的过程,从尘世一步一步地迈向最终「极乐世界」的一种心路歷程。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宣讲着佛教因果的故事。其余层墙上、栏杆上也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里,有1300幅叙事浮雕,1112幅装饰浮雕。内容有《佛传》、《本生经》、《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故事,一幅接一幅,好像一本绵延不绝、叫人不忍释卷的连环画。有些浮雕讲述佛陀的生平和教诲,其中有佛陀从兜率天重返人间和第一次在鹿野苑讲道的事迹;有些浮雕也体现了8世纪爪哇人的种种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了宫廷贵族、森林隐士,以及质朴的村民。佛教中的题材,如阿修罗神、菩萨、飞天等,还有大象、孔雀、狮子等图案都诞生于古艺术家们的精雕细琢之下。因而这里又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艺术家技艺精湛,不仅浮雕故事引人入胜,还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画面布局完美,结构和谐,所塑形象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远远望去,婆罗浮屠在氤氲缭绕中是那么的神圣和壮美;置身其间,庄严的佛像放射着静谧、安详的光芒;观瞻浮雕,又是那么灵动、隽永。徜徉于此,如入佛国。
二、多舛的歷史
面对雄伟的建筑,不难想像,1000多年前,此地一定是大乘佛教朝拜的中心。在这神圣的殿堂,朝圣者们集聚于此,或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沐浴佛光接受加持;或欣赏着美仑美奂的雕刻艺术,由此探寻修行秘要,了悟佛法真谛;或参禅论道,研究神圣的经文……
然而这座伟大的佛教圣殿却歷尽了歷史的沧桑和劫难,千年风雨,几度兴废,多灾多难也更显弥足珍贵。
从自然环境来说,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就在婆罗浮屠附近,火山的连年爆发破坏了夏连特拉王朝的生存环境。1006年,莫拉皮(Merapi)火山大爆发并引发大地震,随着王国的迁徙,婆罗浮屠也渐次遭到废弃。同时,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也瀰漫了整个婆罗浮屠,之后几百年里,婆罗浮屠被掩埋于火山灰、岩浆和野草莽林之中。
这虽然是不幸事件,却也让大佛塔「因祸得福」,逃过了随后800年可能发生的人为破坏。因为佛塔建成之后,爪哇岛的大乘佛教逐渐衰微,到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在爪哇岛大规模传播,并形成了爪哇岛的伊斯兰化,婆罗浮屠逐渐被冷落、遗忘。
直到1814年,一个200名的英国探险队披荆斩棘,进入几乎不可穿越的中爪哇岛。他们是奉新任爪哇副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的命令来寻找一个被埋藏的奇蹟。莱佛士对爪哇古蹟的深厚兴趣和爱好,促使他出资实施这个消耗大量人力的挖掘工程。工人们用了整整6个星期才清除了覆盖其上的茂密的植被和附近火山留下的上吨重的灰烬。当积土被清开后,数以千计、前所未见的石雕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最终发现了一个庞大的、有一个钟形顶峰的金字塔形的建筑物。
三、修復和新生
婆罗浮屠终于重见天日,但是破坏严重,修復工程浩大,需要鉅额资金。它的復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重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向全世界发出了拯救婆罗浮屠的唿吁并给予经济援助。1975年至1982年间,执行了一次最彻底的修復工程。竣工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婆罗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热带的高温下,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使得婆罗浮屠开始重放异彩,再次成为礼佛和朝圣的中心,也成为每年庆祝卫塞节(Vesak)的重点,这一节日是佛教最重要的纪念日。
婆罗浮屠还获得了各种着名的国际旅游奖项:例如2004年PATA太平洋大奖,还有2012年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金奖。在2012年6月,婆罗浮屠被「金氏世界纪录大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考古遗址。如今它是印度尼西亚最热门的景点,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游客参观。关于佛塔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连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教徒都相信,婆罗浮屠的佛像具有特殊的力量,传言触摸了佛像,祈祷就会得到实现;也说如果能将手从孔洞中伸进去摸到佛像的手掌,将福星高照,隆运亨通;又传说那些石雕怪兽和佛像可以避邪增福,于是游客纷纷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然而,在婆罗浮屠护佑着天下苍生的同时,人们也在用最大的努力和热情保护它,消除婆罗浮屠所面临的威胁,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火山的连年爆发是最大的隐患,尤其在2010年,莫拉皮火山的喷发导致婆罗浮屠再度被损。离火山口约28公里的寺庙建筑群覆盖上了厚厚一层酸性火山灰。在火山爆发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际友人纷纷予以协助修復重建。除此之外,雨水的侵浸、地震的影响、丛林的蚕食、超量游客的践踏也构成了多种威胁。甚至有极端分子曾在婆罗浮屠埋下11枚炸弹,导致9枚炸弹引爆,严重炸坏9座舍利塔。
为了让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恆久地屹立,当地政府和人民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做出了严密的部署,採取多种安全措施,工作人员日日夜夜守护、保卫着它,国际社会、国际人士也在默默地做着长期的研究和奉献。
婆罗浮屠,泰然凝重地伫立着,它以静默的方式宣说着佛陀完美的思想。婆罗浮屠,是佛陀对众生的教言;婆罗浮屠,也凝结着众生对佛的无尽赞美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