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璞归真 闲话宋瓷
天地有情,乃生万物。宋瓷,如上天赐予人类的美玉,时间愈久,愈老瓷如新,散发出千年的文化底蕴,那沉静凝练之美,动人心魄;在艺术的长廊中,它更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佳品。
赏一件宋瓷制品,近观其如君子之高雅,感受其如婴儿肌肤之细腻,釉质莹亮,承天地之精华,令人悠然神往。
北宋,一个中华文化繁盛的时代,也是陶瓷史上星光灿烂的时代。那时的瓷器,古朴素雅,工艺超卓,釉色温润,造型千姿百态,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极为流行,备受人们的喜爱。
汝、官、哥、钧、定,合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和定窑都是以窑址命名,汝窑窑址在北宋汝州(今河南宝丰县),钧窑则在北宋钧州(今河南禹县),定窑则在定州(今河北曲阳县)。
雨过天青云破处
据说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有一种瓷器非常罕有珍贵,那就是「柴窑」,是五代政权之后周所烧造,在古籍中与五大名窑并列,且位于榜首。明朝《长物志》中记载:「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其形神俱佳,色亮而润,音清且脆,古韵悠长,读到此处,不禁怡然神往。
不过柴窑只在几本古籍之中略有提及,并未出土过实物。与记载中的柴窑色泽最接近的,就是北宋汝窑了。五大名窑之中,古人多推汝窑为首,其珍贵可见一斑。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都是烧制青瓷,其中汝窑烧造的瓷器主要为淡青色,譬如天青、粉青、豆青等,据说北宋汝窑在烧制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所以色泽别緻,柔和温润,随光变幻,美而清雅。世人常把周世宗所批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一句,拿来赞美汝瓷的颜色,简单古朴的诗句,营造出自由的想像空间,为汝瓷平添几分魅力。
真正的北宋汝窑,到南宋时已相当稀有,再至如今,已发现的统共不过六七十件,都存于全球各大博物馆以及少数私人藏家手中,普通人难见真容。据说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曾经拍卖过一个汝窑瓷器真品,不过一个直径8公分的小小盘子,便拍出了154万美金的天价,令人咂舌。(引自《马未都说陶瓷》)
清朝雍正帝大张旗鼓仿造汝窑瓷器,虽为仿品,今天若能得到,亦是珍贵宝贝。清代仿汝瓷器,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温素儒雅。单色釉瓷外貌似为简单,实则要求极高的制造技巧:需取纯土,施以精工,罩以匀釉,加以稳火入窑烧制,方成佳器。各个工序繁杂细緻,但凡出现任何瑕疵,则前功尽弃。此条件下制成之佳品,釉色清雅,温润如玉,令人嘆为观止。
景德镇御窑瓷匠技臻艺绝,至干隆皇帝时期,干隆好古,喜宋瓷,收集五窑名器无数,亦不惜花费大量人工、成本仿之。此时瓷器纹饰更为大胆创新,豆青釉常见浅浮雕施于其上,纹饰隐隐若见,起伏明晦,二者相得益彰,更显所成之器雍容典雅,艺匠之技巧夺天工。
金丝铁线蟹爪纹
宋代官窑、哥窑相比汝窑,绿意更深一层,釉厚而润泽,晶莹剔透,颇具观赏价值。在宋瓷中,官窑专指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和南宋时在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其中北宋官窑传世品极少,因此相当珍贵。
北宋官窑瓷器的形质、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主要为盘、碟、洗等日用器皿。而南宋官窑除此之外,还多了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哥窑并非按照窑址命名。传说南宋时期,一对兄弟在浙江龙泉县建窑制造瓷器,哥哥烧的窑就称为哥窑,而弟弟烧的窑被称为弟窑,又名龙泉窑。龙泉窑亦为宋瓷中的精品。哥窑的窑址至今未确定,为哥窑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都有带片纹的瓷器,片纹是瓷器出窑后釉面炸裂,形成开片,有时这种过程会持续一两年。哥窑以「金丝铁线」出名,汝窑的开片则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粗看如梨子皮上的花纹,细细看去又像芝麻花纵横交错,铺陈而开,又似蝉翼。汝窑的片纹都呈斜角,类似国画中画枯树的一种技法叫「蟹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形容汝瓷是「土脉滋媚」,犹如天雨滋润下渐渐弥合的干裂土壤,配上清亮的釉色,形成独特的魅力。官窑也有开片,不过没有形成一定之规,不像汝窑、哥窑的开片独具一格。瓷器釉面炸裂时,还带有清脆的声音,有人形容钧瓷釉面的开片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令人浑然忘我。」
此外,也有自然的开片,年代久远的瓷器表面的釉层渐渐内裂,形成釉面开片。
夕阳紫翠忽成岚
北宋徽宗时期,在钧州烧制宫廷御用瓷,除选入宫中御用之外,稍有瑕疵、未入选的全部被打碎深埋,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宋代钧窑所烧制的瓷器不同于汝、官、哥窑的单色青瓷,而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造出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以紫红色为主的瓷器。干隆帝曾题《赏钧红》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这种红,世间难有一色与之雷同,完全是造化所致。
钧窑烧造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预测出窑的瓷器会是什么颜色,是以古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其中色彩万变之莫测,用「十窑九不成」来形容其烧造难度之高。简言之,钧窑能烧制铜红釉,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艺术价值,类似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窑变花釉,因为窑变而形成各种意境的图画,古韵雅致,自然灵动。
碗的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釉色光亮,变化极为丰富,由青至紫,时而浓烈,时而清淡,五光十色,雅韵幽现;加之寓意吉祥,造型简洁自然,歷来深受人们喜爱。
白瓷泪痕金镶口
北宋定窑以出产白瓷着称,胎体轻薄,胎料细腻白皙,故无需施以白色化妆土即可烧制成净白瓷胎瓷器。其釉面莹亮,泛着象牙乳白,光泽柔和悦目。定窑特色之一为烧造时,因釉厚而气泡多,在烧结过程中垂挂流淌,聚处状若泪痕而颜色略深。
其另一特色为金属包镶的明亮光泽口沿,例如採用金、银等名贵材料,与白色釉面对比分明,秀丽悦目,清雅脱俗,史称「金装定器」,深受宋、金两代宫廷贵胄、名寺庙宇的青睐。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蔡玫芬述,此类镶口瓷器流行于当朝,或源于当时装饰器皿口沿的风尚。(资料来源于蔡玫芬1996年A Discussion of Ting Ware with Unglazed Rims and related Twentieth-Century Official Porcelain)
其他四窑如汝、官、哥、钧都少用刻工,瓷器几乎没有纹饰。但定窑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着称,有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等装饰技法,其中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
闲话宋瓷悟珠玑
宋瓷雅致名贵,其形胜,赏心悦目;其色美,浑似天成;其质佳,油润如玉脂。
艺术之美源自永不停歇、追求完美的人性。从远古制陶,汉代出现瓷器,到今日瓷器融入每一个平凡百姓的生活,宋瓷烧造的技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今日的物品也必将成为古物,在未来,也同样会有人把玩今时今日的瓷器,视若珍宝吧!
然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或许宋瓷的技艺会提高,色泽会改变,形态会不同,但是它的清雅名贵,它的风姿绰约,它的古韵悠长,却永远都是艺术圣殿里一笔最美丽而夺目的镌刻。彷彿一颗禅者的心,在歷经过世间的浮华后,最终拂去了尘缘与悲欢,返璞归真,在平淡的一念里,意外地遇上那一个原始而本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