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的力量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也流传着观世音菩萨显灵的种种奇蹟: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苦,无论什么苦难,求助于观音菩萨,都会得到帮助。被诊断身体条件不好、怀不上孩子的女性,在观音菩萨像前至诚祈请、布施和放生,后来诞下了健康正常的宝贝;病重的老母亲,因为喝了儿子求来的观音菩萨圣水而豁然痊癒;事业困顿的人,因求助于观世音菩萨,获得启示而走上康庄大道……
在西方国家,则流传着对上帝的种种信仰,以及因为信仰上帝而得到的生命奇蹟:经歷严重车祸,车子被压扁了,而人却活了下来;严重的疾病因为祈祷和代祷而康復,令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夫妻不和睦的,因为信了上帝而互相理解包容,拥有快乐幸福的小家庭……
对于信仰者来说,信仰绝对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力量,令生命的小船在乱流里始终朝着正确的航向行驶。
信仰令人遵从道德
在各大主流宗教里,都是教人信仰善良,遵守道德的约束。首先,无论上帝还是佛菩萨,都是教人尊师重道、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人伦有序,纲常有道,谦卑做人,这是社会稳定、家庭安定的基础。上帝教人珍爱生命;佛菩萨教导人杀生是罪过,自杀也是罪过,而胎儿来到腹中,就已经是一个生命,所以也不应堕胎。因此,有信仰的人通常不会选择暴力杀生,也不会放纵自己的肉慾,未婚先孕,使之成为堕胎的前因。
上帝教人要爱护贫弱,佛菩萨教人要布施积德,世人眼里这些至高无上的神灵,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贫穷和弱小一族。当我们过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还要想到很多人在生死线上、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当我们学着为他们奉献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了温暖,很多人因此而获得生命的希望。
此外,各大主流宗教都强调,信仰者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乱说闲话、不诽谤、不污衊。中国古语有言:「祸从口出。」很多人间惨剧都是从言语不慎开始的,当我们避免了使用冲动、刺激、挑拨的语言,其实就避免了很多灾祸。谨言慎行,是中国人的祖先所信仰及传承的美德,宗教在这一方面与传统美德再次唿应。
当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结束了二十七年的监狱生活,迈出牢房的时候,他对自己说:「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然身陷牢狱。」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他二十七年失去自由的生活,给予曼德拉深刻观察、反思人性的机会,令他明白,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和佛教所倡导的大慈大悲、换位思考毫无二致。无论是上帝,还是佛菩萨,都教导世人要胸怀宽广,宽厚仁慈,放下怨恨,不再寻仇。这同样是无上的道德力量,当我们遵从的时候,就显露出灿烂的人性光辉。
信仰是身体健康的诱因
科学研究证明,宗教仪式譬如基督教的祈祷、礼拜、冥想(静默沉思)和忏悔,都有益于身体健康。一九八八年,伦道夫•伯德(Randolph Byrd, M.D.)博士对旧金山市医院的三百九十三个病人进行了试验。他将他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由全国的基督徒们代为祈祷。这样的试验并没有告知病人本身。试验结果显示:有人代祷的病人,身体状况比无人代祷的病人要好,他们出现併发症、心脏问题、需要抗生素的情况更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莱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等人曾对一群加利福尼亚摩门(Mormon)教徒进行长达二十五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男性摩门教徒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美国白人男性的预期寿命长达十年之久;女性摩门教徒比普通美国白人女性长五至六年。尤其是那些从不吸菸、每週定期上教堂、受过至少十二年教育的已婚人士,长寿的居多。如果他们体重正常、睡眠充足、适度运动,则长寿效果更为明显。
布雷斯洛博士认为,摩门教徒注重饮食平衡,不吸菸、不饮酒、不喝咖啡、不吸毒,这些都与他们的长寿直接相关。佛教同样倡导不饮酒、不抽菸、不吸毒。很明显地,各大主流宗教都倡导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这直接促使信仰者的身心健康得以提升。
在饮食习惯方面,佛教提倡素食,而素食被发现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管硬化的风险等利益;犹太教提倡吃洁净的食物;基督徒不可酗酒。这些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在佛教和伊斯兰教里,信徒还有礼拜的功课,而礼拜本身对于身体各部位都是一种很好的锻鍊。例如伊斯兰教规定的每日五次礼拜,无疑对教徒们的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佛教的星云大师,十五岁剃度出家,当受戒燃戒疤的时候,头顶竟然塌陷了下去,从此记忆力严重退化,背书怎么也背不下来,即使被罚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还是背不出。后来,每天晚上趁着大家熟睡时,他便跪在观世音菩萨前礼拜,求观音菩萨赐予智慧。这样虔诚礼拜约两个月之后,他不但可以背书了,而且达到过目不忘的地步,考试前一点也不用紧张,照常玩耍,晚上随便看看,第二天就可以倒背如流,通过考试。
定期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也有益于身体健康。研究人员威廉•斯特劳布里齐(William Strawbridge)于一九九七年在《美国公共卫生》(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对大约五千名加利福尼亚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每週参加一次宗教活动的妇女明显地延长了寿命。其实,教会信徒并不是一开始就比普通人健康的,相反,他们有的在开始时健康状况甚至还不能达到平均水平,只是后来身体才慢慢好起来。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研究人员进行的另一项新研究发现,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比从不参加的人平均寿命要多七年。
信仰赋予生命的希望
各大主流宗教的教义里,几乎都存在着至高无上的「超生命」,使得信仰者在面对个体无法战胜的困难时,可以依赖于一种拥有绝对力量的生命,去战胜内心的怯懦与焦虑,这对于信仰者是非常重要的。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傍晚,一个小男孩失足落入水井,第二天清晨才被家人发现并营救出来。整个夜晚,男孩一直在踩水,让自己不至于沉入井底。男孩的父亲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能一整夜踩水而没有精疲力竭?」男孩回答说:「我记得您给我讲过的上帝的故事。当我落入水中,我在心中唿唤上帝,于是我确实看到了上帝的光芒,并且踩水好像也毫不费力了。就这样,在上帝的光芒之中,我等来了你们的营救。」
佛教徒中类似的故事也有很多。一位病人哮喘病发作,唿吸困难,被送往急救室抢救。当她持续半小时在内心不断地至诚唿唤佛菩萨的帮助时,她口中咳出了一颗不知道是什么物质的东西,唿吸便立即顺畅了,生命因此得到了保全。
在其他主流宗教中亦发生着许多这样的事例。一个拥有绝对力量的生命,带给我们普通人无限的力量,来面对生命中很多看似根本不可能跨越的障碍。
此外,宗教社团的存在,给参与者带来一种群体感和归属感。社团众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和联繫,排除了个体的孤独无力之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和谐与希望。
当一位佛教徒出车祸之后,闻讯的师兄弟们立即聚集在一起,在佛前为他祈祷,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另一部分同修则赶往医院,帮助亲属轮流照顾病人,使得病人及家属如沐春风,感激不已。车祸本来很严重,伤者却恢復得很快,令医生都啧啧称奇。
宗教社团通常还会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譬如基督教的教堂,特有的教堂建筑形式成为一种象徵,让信仰者远远望去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教堂内部的壁画,充满了宗教的庄严与肃穆,使人不自觉地庄重、安静;教堂内响起的音乐,柔美而平和,抚平了聆听者躁动的内心。佛教的庙宇、梵唱以及各种仪式,也都令人忘却尘世烦忧,暂得一份清净、忘我。从教堂、寺庙中出来,重新踏入凡尘俗世时,就好像心灵得到了洗礼,让人带着绿色的希望,卯足了劲再次奔跑。
信仰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
曾经有一篇荣获「最佳小小说奖」的微型小说写道:「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段话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科技发展带来物质文化的繁荣,也同时在摧毁我们赖以居住的星球。人类曾经的目光短浅,造成生态系统被破坏,大批物种灭绝。如果人类不警醒、不重新审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迟早有一天,地球上物种都会灭绝,真的仅剩下一个人。此时此刻,连敲门声也都将变成一种恐怖的信号。
信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体现在很多东方宗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里,强调人与自然是协调共生的关系。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许多章节都提到了天地万物都属于真主,都由真主来管理。伊斯兰教重视保护植物,要求穆斯林多植树,尽可能地避免砍伐树木。道教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在主张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人与自然彼此依存、互相依赖而得以共生。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禅宗则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天上地上一切皆是生命的体现。当我们习惯于把一切生命都视为平等,就会去尊重它们,减少甚至消除滥砍滥伐、滥捕滥杀的现象,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
此外,在很多宗教信仰之中,都抱有对来世的憧憬,譬如佛教相信有生命的轮迴转世。如果我们的生命真的重复来到地球上,那么我们肆意攫取地球资源,肆无忌惮地滥杀其他物种,无计划地乱伐森林,是否就是在自掘坟墓呢?信仰上帝的人们则相信,只要我们尊重生命,用善心、爱和宽恕来对待各种生命,就会拥有一颗纯洁的灵魂,拥有死后升入天堂的荣耀。假使我们都能有信仰,我们就不难用善心和善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信仰吸引着科学研究者的目光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其实,纵观歷史,科学与宗教信仰往往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
根据盖洛普(George Gallup)统计,前三个世纪的三百位着名的科学家中,百分之九十二是神的信徒,其中几乎囊括了所有人们熟知的大科学家,如牛顿(Isaac Newton)、焦尔(James Prescott Joule)、欧姆(Georg Simon Ohm)、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普朗克(Max Planck)、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
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互补关系,爱因斯坦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科学若无宗教就像瘸子,宗教若无科学就像瞎子。」
当代越来越多科学家投入到宗教信仰的研究之中,研究宗教信仰对于人类心理、生理的作用,并且取得了重要的发现。信仰属于精神领域,却深深植根于这个物质氾滥的世界,丝毫未见动摇,也许,这就是科学研究者越来越被信仰所吸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