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甸——圣地之乡
在古老佛寺神圣目光的注视下,缅甸这一片国土美丽得令人陶醉。作为东南亚大陆最大的国家,它的海岸线沿着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连绵近两千公里。那苍翠的森林、蜿蜒的河流点缀着画卷般的自然风光。数千年来,众多的圣地宛若一个个和平哨兵,虔敬地守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仰光大金寺——最神圣的希望之塔
大金寺在英语中被称为「瑞光或雪德宫大金塔」。因为供奉了包括佛祖释迦牟尼等四尊佛陀的遗物,所以在缅甸人民心中,它是最神圣的佛塔。这座镀金的佛塔从最初的二十七英尺(八点二米)逐步增高到如今的三百六十一英尺(高出基座三百二十六英尺,即九十九米)。这一世界级的精神奇蹟由于坐落在圣山新固达罗山(Singuttarra)上,因而它在仰光城天际线独佔鰲头。数以千计的钻石及红、蓝宝石镶嵌在塔顶上,闪闪发光,其中最大的一颗钻石有七十六克拉。塔的周围还悬挂着1065个金铃和420个银铃。成百上千色彩鲜艳的寺庙、佛塔和佛像环绕成群,这些饱含千年歷史的艺术与建筑,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据说,大金寺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故事是从一对来自孟族领土(现今缅甸)的商人兄弟开始的。他们曾前往印度进行商业贸易,最终遇见了在大彻大悟后,禅坐到第四十九天的释迦牟尼佛。在神灵的敦促下,兄弟俩用四大天王提供的碗,盛着蜂蜜蛋糕献给佛祖。佛祖享用了蛋糕后,兄弟俩便成了祂最早的俗家弟子。应他们的祈求,佛祖取下自己的八根头髮赏赐给这一对新弟子。兄弟俩将头髮供奉在一个红宝石盒子里,然后一路乘车、驾船,登上了返乡的旅途。他们在路上遇到的一位国王,求去了佛祖的两根头髮。当他们到达缅甸的西南部时,兄弟俩又神奇地遇见一位蛇王那迦王。那迦王也要求两兄弟给他两根头髮,而作为交换条件,蛇王将两兄弟载到蛇国领地。
兄弟俩把剩有四根头髮的红宝石盒子放入一个珍珠塔中,随后派人向缅王奥加拉巴(King Ukkalapa)通报了事情的经过。于是缅王带着一队由大象、马匹、战车和步兵组成的队伍前来礼拜珍珠塔。像充满戏剧性的神话似的,当缅王打开红宝石盒的一剎那,「引起了人神间一阵骚动:四根头髮散出的光芒直入云霄;人们的疾病、伤痛自然痊癒;一时间,地动山摇,树木开花、结果。」被震撼了的缅王立下了神圣的誓言,并抱以崇敬之心,正时针绕珍珠塔而行。佛陀的头髮于是又復原成了八根。
缅王和两兄弟将头髮带回都城,在与护法神帝释天(Sakka)商定后,将头髮供奉在圣山上。这里已经供奉着另三尊佛陀的遗物,包括拘留孙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觉金寂佛(Konagamana)的净水器及迦叶佛(Kassapa)的袍子。
供奉仪式举行于缅甸农历年底十二月的满月那一天。在修筑的遗物室中,浮在满屋珠宝之上,一艘宝石镶嵌的船装载着四位佛陀的圣物。覆盖遗物室的镀金石板上立了一座金塔。塔外,由小到大又包裹着一座座用银、金、铜合金、青铜、铁、大理石和砖建造的塔。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最外层的砖塔被皇家和民众镀上一层又一层的金箔。自从孟族女王信修浮(Queen Shin Sawbu)在公元十五世纪,捐献了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黄金为佛塔镀金,捐金镀塔的习俗便一直延续至今。
许多考古学者认为大金寺建于西元六到十世纪之间。无论这一古老奇蹟始于何年,可以确定的是,歷代皇室不断增高了佛塔,并修復了几次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坏。这一精神和建筑奇蹟,歷经外族侵略、佔领、掠夺,乃至楼梯失火等天灾人祸的考验后,仍屹立不摇,至今一直是缅甸人的骄傲。
如今,大金寺仍然是缅甸人民公共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参拜佛塔对于缅甸的佛教徒来说极为重要,因为这一旅程象徵着信徒们沿着圣道,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的觉悟。所有人必须在各个入口的第一节台阶前脱下鞋。朝圣者们购买鲜花、蜡烛、旗帜和綵带作为供品,摆放在藏有四位佛陀遗物的佛塔前。缅甸人像当年那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缅王一样顺时针绕佛塔而行。塔外立有八个行星柱,对应于缅甸农历一週的八天(星期三分为两天)。朝圣者对着相应自己出生日的行星柱前的佛像,做冥想、祈祷、礼拜和供养。缅甸的佛教仪式与源自印度婆罗门教的星相学有很深的渊源。每一佛像背后站立着一个守护天使,佛像下是对应于那一週日的生肖。当人们祈福时,往往将水浇在佛像上,以此来礼佛和清洗自己的罪过。
大金寺几乎在仰光全境都可望见,它鼓舞着数百万人民的精神。一八八九年,英国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游歷到这一古今奇蹟时,写下了他的第一印象,「忽然,一个金色的神秘物从地平线而起,那美丽的奇观闪耀在阳光下……」
多个世纪以来,大金寺作为向慈悲和觉悟致敬的代表,一直令人敬仰,并激励和安慰着数百万的民众。或许歷史可以证明,这一圣地将会继续为护佑后世子孙,闪耀着希望和觉悟之光。
大金石——悬崖上的金色光芒
大金石耸立在距离仰光市二百一十公里的悬崖上,显得岌岌可危。这一令人嘆为观止的景观是缅甸最受崇敬的圣地之一。它是一块高二十五英尺(七点六米)、周长五十英尺(十五米)的巨石,石顶上立着一座二十四英尺高的佛塔。大金石与悬崖接触面极小,而且有一半的长度悬垂在外,这使得充满敬畏的观众们觉得它随时都可能跌落悬崖。
缅甸人认为大金石是两千五百年前被放置在崖面上的。据传说,巨石是由佛祖的一根头髮固定住的。那根头髮是佛祖在一次来访时送给一位隐士的。隐士将它献给国王,国王下令将圣髮供奉在一形似隐士头型的石下。由此,大金石便被命名为「洁梯优」(Kyaiktiyo),意思是「隐士头上的佛塔」。这段诗歌般的神话还讲述了国王的不凡来歷。他的父亲是会炼金的巫师,母亲则是蛇公主。从这样的父母继承的能力使他毫不费力地就从海底取来巨石,并在天神帝释天的帮助下,把大金石用一艘专门建造的船从海里运上山。当石头被佛祖的一丝头髮平衡住后,船随即石化了。如今,朝圣者还可以去礼拜附近的这个「石船佛塔」,意为形似航船的石头。
时至今日,到大金石朝圣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男人要走过一座跨越深渊的桥,到大金石上摆放一片正方形的金箔作为供品以积累功德;妇女则不允许触摸大金石。据传说,一年朝圣三次的人可获得财富和赞誉;任何人只要看一眼这挑战地心引力的奇观,就会踏上信奉佛教的道路。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一自然奇观都值得参观,不仅为了目睹奇蹟,更是要来感受一代代朝圣者对这个具有丰富意义的地标的崇敬之情。
坐落在山下的钦榜村(Kinpun)是向大金石进发最后的落脚点。在沿途的山路两边,许多花岗岩巨石摇摇欲坠。离村落十一公里、接近山顶处,两只威勐的石狮守在通往大金石的入口。依照缅甸的习俗,朝拜者必须光着脚徒步攀上最后1.2公里的陡坡。一路上可以见到残疾的虔诚信徒拄着枴杖,步履蹒跚地前行;不能爬坡的老人们则要靠搬运工用担架把他们抬上去。
随着一天中光线的变化,大金石从日出到日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每年十一月到十二月是朝圣的旺季,迴响在山谷中的诵经、祷告声,和那彻夜长明的摇曳烛光,一起汇聚成精神的高能量。在对朝圣者尤为殊胜的三月份满月夜时,大金石下的平台上点燃着九万支蜡烛,供奉佛陀。
几个世纪以来,大金石像不灭的神圣之火,它彷彿在山崖边缘摇摇欲坠,却歷经地震而屹然不动。它也许又是对人类能力的比喻: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人们,为探索生命的意义和更高的觉悟而勇于冒险,最终会体验到金色的光明、圆满。
缅甸土地——古老而美丽的诗篇
智人在缅甸生存长达数万年,并早在一万三千多年前创立了石器时代。穴居人的遗迹距今有七十五万年。在西元前二世纪左右,最早的城市国家开始形成。缅甸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引进了佛教以及多种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政治、建筑学等思想。
尽管在战火的硝烟,以及帝国主义和军政府管制的阴影笼罩下,缅甸文化始终在美丽的传说和精神传统中延续,这使得缅甸人民在歷史波澜的冲击下坚韧不拔。众多神圣的地标扎根于这一古老的土地,提示着我们:尽管时代动盪,慈悲之心却会一直静静地,恆远不变,延伸至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