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港巡礼:小城文化復兴,二鹿风华再现
鹿港,很迷人。
视线所及,街道上尽是香烛、神轿、佛桌制作的招牌,大小宫庙与民宅比邻而居,脚下是很早以前从泉州随船压舱底而来的唐山石、闽南砖,整个鹿港就像是一座「露天古蹟博物馆」。台湾一级古蹟龙山寺、三级古蹟天后宫、文武庙就在鹿港人自家附近,这是鹿港人自然的成长经验:每天睁开眼,看到的都是古蹟。
世界上的古老城镇,都氤氲在虚实相间的传说中。以前,鹿港的地名叫「二鹿」。相传郑成功佔领台南后率军北上,到达现在是鹿港的地方时,军粮和水都快要消耗尽了。正在苦恼,忽见前方树林缓缓走来两只巨大的梅花鹿,等鹿走近后,发现是两只母鹿,郑向鹿拜了三拜,向其告知军队的困境。母鹿彷彿能通晓人意,于是郑命士兵挤取鹿奶。神奇的是,梅花鹿竟然不惊也不逃,而且鹿奶源源不绝,让五百壮士都吃饱喝足。郑知道二鹿是上天派遣来救他们的,便号令全体士兵跪谢上苍,并且将这个地方取名为「二鹿」。
道光年间,「鹿港飞帆」为彰化八景之一,鹿港那时是一个富而好礼、令人神往的社会。「鹿港沿溪大小舟,潮来叶叶趁潮流;水花乱溅飞红鹢,山势随奔压白鸥。几点帆纔天际认,许多船在望中收;傍人亦具英雄气,破浪乘风往返游。」清朝文人曾作霖描述的「鹿港飞帆」黄金年代,为日后的鹿港造就了丰厚的人文艺术与宗教信仰底蕴。对鹿港人而言,庙宇古蹟、民间信仰、传统文艺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唿吸空气一样的自然。
台湾文化,从鹿港出发。走进鹿港,走入台湾文化的精华。
寺庙古蹟零距离
鹿港龙山寺
虽为一级古蹟,鹿港龙山寺予人的印象却是亲近闲适。它座落于民宅之间,街坊邻居可以在寺内的树下或迴廊喝茶、聊天、下棋,甚至弹奏一段思古的南管乐曲、龙山弦音。入寺无需门票,殿堂全无栅栏,让善男信女零距离地与神明心灵沟通。
鹿港龙山寺主祀观音菩萨,创建于明末清初,佔地一千六百余坪,为三进二院七开间的建筑格局,分为山门、五门殿(含戏台)、正殿(含拜殿)、后殿。
山门挺秀壮丽,是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突出,比例均衡。穿过山门,视线的端点便是气势恢宏的前殿,两翼围墙成八字形,好像伸出双臂欢迎来客。在两侧花圃里各有一只石狮,相传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年)澎湖人许克京和泉州人刘堂华渡海来台时遇上大风暴,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终于平安抵达鹿港。为了感恩,他们在泉州雕刻这对石狮,献给龙山寺。
进入五门殿即为戏台,戏台上方的八卦藻井是台湾保存年代最早的古蹟,採用精巧的木刻与榫头技术,一凹一凸嵌合而成,完全不用一根铁钉。因结构所致,其具有共鸣的效果,「八卦」也有镇邪、平安之意。五门殿两旁的夔龙窗木雕是採透雕刻法,正反两面都可观看,又称「两面见光雕」;细看内容,中央两只鲤鱼以及四只夔龙,象徵着鲤鱼跃龙门。窗体为八卦形状,隐喻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角有四只蝙蝠,代表赐福。
位于正殿前有一座拜殿,是供人祭祀空间的延伸。拜殿龙柱为单龙蟠柱,四爪握珠,口衔龙珠,十分刚劲有力。正殿供奉主神观世音菩萨,配祀韦陀、伽蓝尊者,两侧则供奉境主公、註生娘娘、龙王尊神以及十八罗汉。
后殿是信徒诵经之处,主祀阿弥陀佛,陪祀于两旁的是药师佛与地藏王菩萨。
鹿港天后宫
天后宫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庙宇,创建于明末清初,奉祀天上圣母妈祖。天后宫呈三进二院的建筑规格,分别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后殿。每年从农历新年到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全台各地的信徒纷纷回来进香,庙前广场每天都是锣鼓喧天。
三川殿的石雕,被学界誉为台湾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左边龙堵以「张僧繇画龙点睛」为石雕题材,书僮捧砚,张僧繇沾墨举笔点上龙睛,顿时雷电轰然,双龙乘云腾空而去;下方雕有数只鲤鱼,有「鱼跃龙门」之势。右边虎堵刻的是保生大帝吴真人,正医治被骨头鲠住的老虎。相传这只老虎吃了一位怀孕妇女,其骨头鲠在口中,因而求助保生大帝,并愿作为保生大帝的座骑以谢救命之恩,并且不再害人。
正殿供奉主神妈祖,其中本尊的妈祖神像,就是传说中施琅留下来的湄洲「二妈」。据说妈祖脸庞原来是粉红面,经多年的香火熏绕而变成黑色的「香烟面」。精雕细琢的神龛,有如一小型宫殿,富丽堂皇、美仑美奂。还有千里眼、顺风耳塑像,一个瞪着牛眼,一个竖起驴耳,表情十分有趣。
宗教祭典一整年
一年之中,鹿港街头巷尾迎神阵、鞭炮声此起彼落。只要有庙做醮(设坛念经做法事)或出巡,居民沿路点红烛、烧线香、供酒菜、焚香纸,神明和人一样守望相助。
鹿港拥有超过六十座的宫庙,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需准备牲礼至庙前「犒将」,意思是犒赏天兵天将,以祈求龙王爷庇佑子民。寺庙的宗教仪式和阵仗,遵循古礼,保持得相当正统与完整,例如「龙王祭」、「送春粮」等,体现了民众对神明虔诚的信仰,也将鹿港的传统宗教仪式永续传承。
鹿港是一个诸神齐聚的奇妙小城,进行一次鹿港寺庙古蹟之旅,可以在这个人文荟萃、步调闲怡的处所感到安适,因为在鹿港,我们过的可是「神仙府」的时间。
工匠艺师传承创新
鹿港是现今台湾极少数可以让传统工艺生存发展的地方,是全台仅次于台南,古蹟、传统民俗活动以及工匠艺师最多的城市,也是「民族艺术薪传奖」得主的摇篮。全台共有三十六位「薪传奖」得主,鹿港即有六位。不仅是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工匠艺师在这里传承着古老文化,传播着新的艺术。
灯笼大师吴敦厚、吴荣銮父子
吴氏父子的灯笼纯手工制作,染料不褪色,既延续古法又力求创新。许多名人都造访过吴敦厚灯笼铺,许多政要以吉祥讨喜的传统灯笼致赠外国使节或友人。
制锡能人陈万能、陈志升父子
父子档陈万能与陈志升联手创作的锡艺作品「官将首」,将地藏王菩萨座前的三人护法表现得栩栩如生,由静态雕塑生发出律动的舞步。陈万能将延续锡的艺术生命视为己任——「我为锡而生,锡因我而再生」。
木雕世家李秉圭
出生鹿港木雕世家的李秉圭,有个大名鼎鼎的父亲李松林。李秉圭十分擅长佛像、歷史人物的雕刻,尤其对观音菩萨神韵的拿捏,更是得心应手。
当代书法家吴肇勋、林俊臣
吴肇勋出生于重诗文书翰的家族,林俊臣年纪轻轻就获得全台书法大奖,他们将生活体验转化至字里行间,品茶,论禅,并将其与书法相融相通。吴肇勋说:「意在笔先,写字前我们的感觉和意念是什么,就会赋予书法那样的风貌。」
施金玉香铺第八代施烨志
创立于清干隆年间的施金玉香铺,第八代掌门人施烨志谨遵父亲的叮咛:「制香师傅的手法是一种基本功,调配原料的技术才是真功夫。」在施烨志看来,「烧好香是我们坚持的传统。」
无可救药的热情文史工作者陈仕贤
陈仕贤虽然不是家财万贯,但仍自己掏腰包数百万台币出版文史工作纪录与论文书籍,不计盈亏,为的就是对鹿港当地人文、歷史、艺术作系统性的研究与保存。
到鹿港巡礼一番,便能浸润在优雅的人文情调与温暖的宗教情怀氛围当中。鹿港人很好客,无论你是新朋还是旧友,都先泡上一壶茶,在茶香中畅谈天地古今。
鹿港,很迷人。
因为她,越陈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