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14期目录
 

 

禅与科学:慈悲的禅修有益身心健康

 

慈悲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是它核心的意义,是愿意打破自我与他人的鸿沟,去关爱和祝福他人;是能看到别人的痛苦,并愿意去帮助他们解除痛苦。

我们常常把「慈悲」这两个字与圣人联繫在一起,与宗教联繫在一起。是啊,难道「慈悲」与我们平常人还有关系吗?

有的,众多东西方的心灵导师告诉我们:我们的意识和心态,可以决定我们的身体状况。我们对世界付出爱,首先受益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慈悲地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自己会是第一位受益者。哪怕我们只是在意识之中,先有了慈悲大爱的想法,在意识之中去为别人祝福,希望他们快乐、健康,或者祝愿他们摆脱困境,仅仅是这样的想法,都可能令我们自己的身体受益。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一、我们的意识可以改变大脑

 

首先,科学的发展业已证明,人的大脑是可以重塑的。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之后的大脑就不可以改变了。但是神经可塑性推翻了这种观念,新的观念认为,神经细胞可以重新生长,并可产生新的连结,只要我们活着,就不断在改变着我们的大脑。

神经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引发了大脑研究的新热潮。各种行为、情感、刺激怎样改变大脑的各种区域?怎样利用这些发现来重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怎样帮助大脑或行为有缺陷的人们摆脱痛苦、疾病、恶习,获得新生?这些研究都在促进着对大脑的进一步了解。

目前很多科学家公认,我们的认知可以决定我们的情绪状态,再改变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安慰剂并非真正的药物,但是如果服用者把它认同为药物,就可以起到药物的作用:不仅是治疗的作用,甚至是副作用!美国医学博士狄巴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 M.D.)最近在网路上发布的文章中援引了德国两位教授在《时代》(Time)杂志上的某篇文章中所採用的例子,一位病患一次性服下二十六粒抗忧郁症药试图自杀,而事实上那只不过是安慰剂,但是服下后,患者血压降低至危险边缘,这与服用抗忧郁症药是同样的效果。也就是说,服用者本人对所服用的「药物」(安慰剂)作用的认知和期待,决定了他们服用后是好转,还是恶化。

这不是个例,其实很多的研究都在证明:我们给大脑输入什么样的信息,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大脑在不断改变,我们的情绪与健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慈悲的意识有益身心健康

 

慈悲有十大利益,你知道吗?美国斯坦福大学慈悲与利他研究教育中心的爱玛•斯帕拉博士(Emma Seppala, Ph.D.)在哈芬顿邮报网上最近的一篇文章里详尽地列举了这些科学研究结果:

当我们看到慈善行为的时候,我们大脑的快乐中枢会被激活,所以慈悲令我们快乐;当我们给予他人的时候,会比获得赠予更快乐,即使两岁的孩子也更喜欢请客而非被请;慈悲还可以使我们更有吸引力,因为善良的人更有魅力;当看到别人的爱心行为,我们也会被感动,获得昇华,进而去帮助他人;慈悲的行为犹如野火熊熊,会引发一连串的善意反应。慈悲还可以令我们健康长寿。当我们情绪低迷的时候,有机会帮助他人会让我们立即从低迷中走出来,远离小我,关注他人。

事实上,科学研究证明慈悲助人完全是我们生而有之的天性,即使是婴儿和孩童也会自发地想要帮人。甚至,当我们充满爱心地度过忙碌的一天,我们会感觉时间并不是那么短暂和匆忙,当然,这种感觉太棒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忙得好像根本没有时间去烦恼。

 

 

艾丽卡•罗森伯格博士(Erika Rosenberg, Ph.D.),不仅就职于特拉华州立大学和威廉玛丽学院,而且在斯坦福大学慈悲与利他研究教育中心和伯克利大学宁玛佛学院任教。在一篇网路文章中,她提到自己数年前的一次人生经歷。当时她正在做一个研究项目,却被主管辞退,要求她六个星期之后就离开。可以想像她当时的心境。但是与大多数人的反应不同,艾丽卡在谘询自己的禅修老师之后,开始用慈悲的心态来处理这次困境。每天她都在心里为她的工作同事祝福,尤其是为她的主管祝福,祝福他们快乐健康,无病无灾。事情就这样微妙地开始了改变,工作关系更协调了,主管也更好相处了,原本会很尴尬的最后六个星期,就这样愉快地度过了。最后,主管邀请她留下,虽然她并没有选择留下,但是这次经歷给了她最好的答案:当我们打开心胸,世界也对我们打开了门窗。

斯坦福大学慈悲与利他研究教育中心主任詹姆斯•道第博士(James R. Doty, M.D.)说,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慈悲心,作为人类,我们不可避免会有感受到痛苦的时候,而救拔我们脱离痛苦的工具,正是慈悲心与利他行为。我们以关爱与他人和社会紧密结合,团结友爱,「爱者生存」而非「适者生存」,才是人类社会之所以繁衍生生不息的原因。

 

三、把慈悲融入禅修

 

慈悲固然美妙,但是并非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稳定心态,才不会让这种美妙稍纵即逝。只有常常保持,才可能获得慈悲所带给我们的身心利益。所以,光靠主观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获得和稳定慈悲心。禅修就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二〇〇四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禅修经验可以促使大脑产生功能性与结构性的改变。尤其是代表快乐和正面情绪的大脑区域活动增强,而代表担忧、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大脑区域活动受到抑制。

受试者採用了一种修「无缘悲心」(Non-Referential Compassion)的方法,即禅修者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对象,而是去观想无数生命处于悲伤或痛苦之中,并且发出愿望,让他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健康的新生命。大脑扫描结果发现,这种观想确实增强了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元连结,被激活的大脑区域通常与正面情绪、感觉状态密切相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我们产生利他心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在朝利于我们健康、快乐的方向转变。

再比如,给受试者观看一幅婴儿肿瘤长大的图,受试者的大脑杏仁体区域(amygdala)活动增强,而该区域代表痛苦的感受和情绪。此时,受试者再主动观想,期望图中受苦的婴儿能够康復、脱离痛苦,杏仁体的活动就再次受到抑制。这说明,把慈悲融入禅修,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令我们得到健康、快乐。

 

四、我也可以禅修吗?

 

据哈佛医学院于二〇一一年五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已有超过六百万美国人被推荐做禅修与其他形式的身心医疗方法。但是,仍有很多人对禅修「望而却步」,为什么呢?因为在传统的认知里,禅修似乎是僧侣的特权,而且与宗教相关。其实,禅修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二〇〇五年底,马赛诸塞州总医院与哈佛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萨拉•拉扎尔(Sara Lazar)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拉扎尔已禅修近十年,部分原因是她想了解是否禅修真能改变大脑结构,当时她看了一些科学研究报告,将信将疑,就想自己试试。

拉扎尔和研究小组的成员们一起,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对定期禅修的二十人,以及不禅修的对照组十五人的大脑分别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与注意力、感觉处理和刺激相关的大脑区域,前者明显厚于后者。研究还显示,禅修也许可以避免由衰老所引发的相关大脑区域变薄。

拉扎尔的实验对象并非僧侣,因为拉扎尔想证明的是,经由禅修改变大脑并非僧侣的特权,普通人只要每週数小时禅修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这二十位研究对象平均每天的禅修时间大约是四十分钟。其中部分人只有一年左右的禅修经验;而另一部分则持续禅修了数十年。大脑扫描结果证明,禅修时间越长,大脑构造的改变越显着。

「本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禅修早已走出寺院,在西方生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下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欢迎你加入禅修的队伍,用慈悲的心胸,来迎接每天瑰丽的太阳。

 

 

禅修与健康繁体版第14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