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与科学:打造阳光自我
极端情绪影响健康
你见过类似的新闻标题吗?
「产房陪产孩子刚出生,爸爸太紧张乐晕过去」;
「男孩求爱不成将对方毁容」;
「美国惊悚片吓晕观众」;
「高尔夫球手一桿进洞,兴奋致死」……
这类新闻标题可谓比比皆是,达到令人熟视无睹的程度。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极端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传统中医认为,怒伤肝,恐伤肾,悲忧伤肺,极端情绪会损伤五脏六腑的功能,导致相应部位的疾病。西医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极端情绪确实害人匪浅。
2011年的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会议上,来自波士顿布里根女子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因研究大脑与身体的生理联繫而着名的马丁•萨缪尔博士(Martin A Samuels),发言探讨了猝死的病理生理学原理。
恐惧、极度悲伤或其他极度情绪,容易导致猝死。加农博士(Walter B Cannon)研究认为,这应是事实而非杜撰,死亡原因应是强烈的恐惧造成了突如其来、巨大的情绪压力,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持续紧张,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加农博士喻之为「交感神经风暴」。
萨缪尔博士指出,不仅恐惧,其他的极端情绪都可能导致猝死,例如,当达到某种辉煌成就之时,或突然遭遇人身危险,极度悲痛;或者某危险事件的一週年纪念日,例如美国9.11事件;甚至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地震;乃至与体育赛事有关的活动,都可能导致猝死率上升。萨缪尔博士引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一份2006年的报告,指出在观看「世界盃」赛期间,与德国队未上场比赛时相比,德国队上场比赛时,德国人的心脏病急诊率大幅上升,症状性心律失常上升了3倍。
可见,高度的紧张,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都会造成极端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极端情绪,不可不防。
情绪由什么决定?
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了解,情绪到底由什么决定。
19世纪80年代,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的朗格相继提出了类似的情绪学说,他指出:「一般常识认为,我们先觉得害怕,然后被害怕驱使着跑走;先觉得发怒,然后才去打架。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我们是先跑才怕,先斗才怒。」换句话说,情绪或心理状态,是生理变化的结果,例如我们由于哭,而产生悲伤;因为发抖,所以产生恐惧。
现在我们也常常认为,如果我们情绪悲伤,可以看着镜子,绽放出笑脸,也许心情就会变得晴朗;如果我们有点沮丧,就去做瑜伽,在轻柔缓慢的动作中,随着身体姿势的改变,心情也得到提升。
但是,公认的这个理论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 Arnold)指出,人在森林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因此,人的主观认知和评价才能确定人会不会对刺激情景产生情绪的反应。
这个理论被进一步深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他们做了一个实验,给三组受试者注射肾上腺素,但告诉受试者注射的只是一种维生素,然后,实验者告诉第一组受试者,注射后将出现心悸、手抖、脸发烧等现象(肾上腺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告诉第二组受试者,注射此药后身体发抖,其他的反应不会有;对第三组受试者则不作任何说明。三组受试者注射完肾上腺素之后,都观看滑稽表演,以及被迫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受到强加的指责。
实验结果是:第二、第三组受试者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受试者则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愉快或愤怒的体验。由于实验者准确地向第一组受试者介绍了药物会引起的身体反应,使受试者对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有了正确的估计与解释,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面对环境作用。
研究者因此认为,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要因素。
21世纪心理学、神经学及大脑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佐证了生理变化、外界环境,尤其是主观认知对情绪的重要作用。
据美国Heartwire网站报导,神经内分泌学医学博士乔普拉(Deepak Chopra)在2011年的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会议上,公布了他的一项观察结果,即医生给患者不同的信息,将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例如,当患者甲被告知情况不良时,他的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激增,血压增高,心跳加速。而患者乙被告知一切都好,则产生完全不同的生物学反应。
患者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关键在于认可了医生的诊断,主观认知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升正面情绪的
三大途径
第一,使用禅的视角改变认知。
改变情绪的第一种途径,也是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改变我们对于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方式。怎么做呢?改变自己的视觉角度,用智慧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禅所揭示的世界运行规律,即「世间法:不绝对,不相对,不恆常如此,不永远不变」,换句话说就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没有永恆的好,没有永恆的坏,没有绝对的得或者失。只要勇敢地面对,没有解不开的结,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譬如,同样是面临失业,甲觉得:「嗯,这一定是在提醒着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公司了!」于是甲觉得很开心,做好准备去面试。乙觉得:「嗯,这一定是在提醒着我,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于是乙开始注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完善自己的各种技能和知识。丙呢,很沮丧:「完了!明天没饭吃了!怎么我的命这么苦呢?!」开始自怨自艾,和家人吵架,甚至离婚,乃至生病。
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给自己良好的暗示,自然就会有好的心情。针对这一点,金菩提宗師特别推荐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改变我们负面、低沉的情绪。那就是,在自己可以看到的、或者触手可及的地方,都贴上自我提示语。比如在梳妆檯边上,贴上「我最美丽,我最自信!」每天早晨梳洗的时候,就可以默诵或者大声读给自己听,一天的心情都会因此而渲染上自信的光彩。此外,可以在车子的后视镜旁边、工作檯上、手包里,都放上诸如「我最大度,我最平静,我最能干,我不怕困难,我喜欢困难!」等等激励和提示自己的语言,效果非常好。
用阳光、正面的认知,就能提升我们的情绪,给自己描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轻松度过忙碌的今天,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第二,放松身心,轻松面对。
由内而外地放松自己,也非常重要。生理的放松,可以带来心情的松弛。若总觉得时间紧迫,总对人抱怨自己时间不够用,表现在行为上,就会慌慌张张。「这会真正加速你的生物钟,使你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果你心脏病发作,倒地猝死,你就真的没有时间了。」乔普拉博士幽默地描述道。乔普拉博士曾花几年时间研究禅修,他发现,当被研究对象思考类似「同情、爱、慈悲、善良、快乐、平等」这些概念,并且同时观想自己处于快乐、同情、慈悲与爱的状态时,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区域活动剧烈。他观察到,经过6个月持续不断地禅修之后,禅修者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区域变大了,而这正是大脑与正面情绪相关的部位,看来禅修对于增强正面情绪有着明显的作用。
所以第二个打造阳光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放松身心,若能用清净心入禅,效果可能更快,更显着。
第三,改变环境,沐浴阳光。
常常去户外走走,远离钢筋水泥的建筑,去与大自然、新鲜空气亲密接触,可以让我们身心轻松。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美丽的山水树木、青草鲜花,总能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感受。
尤其是与三两好友,共同踏青或赏秋,聊聊生活中的琐事,会觉得一切忧愁都消失远去,生活充满了爱、真诚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