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与科学:训练快乐
快乐是什么?
一个文学家可能会如此描述「快乐」:艺术家的快乐是欣慰地望着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医生的快乐是在艰难的手术后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商人的快乐是开张大吉、财源滚滚;教师的快乐是培育了成材的学生;员警的快乐是制止了一桩暴力事件……
这种对快乐的描述失于模煳和偏颇,但它抓住了重要的一点:只要满足了我们内心的需求,那一刻我们就能得到快乐。
而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内心需求;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阶段,我们的内心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着作《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力。当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外在的满足转化为内在的满足,我们就感受到快乐。
至于生理学家,则把快乐视为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分泌的结果。多巴胺是一种丘脑分泌物,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资讯。生理学家发现,当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大脑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等多种物质。所以,我们去购物,或者陷入爱情,感受到兴奋、喜悦、陶醉,都是因为多巴胺这些分泌物的缘故。
禅修大师则认为:快乐是一种心态,由看事物的视角决定,而不是由外在的需求得到满足来决定。「就算一切欲望都满足了,也不会带来快乐,而是创造新的欲望,或者更有可能是无所谓、厌恶,甚至忧郁……快乐应该是一种内在充满成就感的状态,而不是对外在事物无尽的欲求。」马修·李卡德说。简单地说,快乐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快乐是我们自己可以训练的。
马修•李卡德:寻找快乐
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一个很好的个例。这位禅修大师曾经是分子遗传学博士,却在26岁时转而学习东方禅修的精深学问,在60岁被英国《独立报》冠名以「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因为在与科学家合作研究禅修对大脑影响的过程中,他被发现大脑内与幸福相关的部分相当活跃,快乐指数非常之高。
马修·李卡德1946年出生于法国学术世家,22岁时就已经获得了巴黎理工学院的理学博士学位,并且师从196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弗朗索瓦·雅科布(Professor Fran ois Jacob),在着名的巴斯特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获得了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
但是,人生总是充满无法预期的转折,26岁那年,这位似乎已註定终身研究科学的博士,从法国启程前往印度,开始了他的心灵之旅。
「其实当时我有年轻人所想要拥有的一切。」但是,年轻的马修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满足,他想要找到如苏格拉底或柏拉图般的大师,授予他智慧,让他瞭解生命的真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朋友处看到的关于西藏喇嘛的纪录片,让他意识到,这些藏传佛教大师们,也许可以带领自己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从此,他转而致力于心智的研究(The Science of the Mind)。
经过三十余年的禅修,马修的大脑被科学实验认定为处于无与伦比的快乐状态,被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那么,马修如何定义快乐,又如何寻找快乐呢?
马修在着作《快乐学:修炼幸福的24堂课》(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里说:「我所说的快乐是指从一个极为健全的心灵中所生起的深刻绽放感。这不只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暂时的情绪或心情,这是我们存在的最佳状态。快乐也是一种诠释世界的方法,我们很难改变世界,但总是可以改变自己如何看待世界。」
至于找寻快乐,马修说:「找寻快乐并非透过玫瑰的色镜来看我们的生命,也不是要我们无视生命中的痛苦和不圆满。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除毒,将那些毒害心灵的仇恨及迷恋去除。同时也是学习如何看待事物,减低现象与实相之间的鸿沟。」
而禅修正是一种打开快乐大门的训练,是马修在书中每一章节都极力推荐的。运用禅修的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拔除心灵中负面情绪的杂草,而快乐满溢。
快乐与禅修:科学的验证
禅修可以提升快乐指数,这不仅仅是众多资深禅修大师所说的一面之辞,更是科学家近年来已经验证了的事实。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及精神病理学教授理查·大卫森(Richard Davidson)于2004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快乐是一种可观测的大脑的物理状态,是一种通过人为诱使可以发生的东西。从大脑的物理构造来说,大脑左侧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已被证实和快乐情绪紧密相关,因此科学家採用两种脑部成像技术——能够绘制脑部活动时血液流动图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和能够敏锐察觉神经细胞电流活动的脑电图技术(EEG),对大脑左侧前额叶皮层进行观察,以此来发现快乐情绪的奥秘。
2002年,理查·大卫森主持了一项「快乐与禅定」的研究,在这项对八位训练有素的禅修者所做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及脑电波扫描研究中,产生了世所瞩目的实验结果。马修·李卡德是被研究对象之一,他所经歷的长期正规的禅修训练,使他成了研究合作的最理想对象,以便瞭解长期静心禅修为大脑带来的变化。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测试中,马修躺在核磁共振的仪器中,按步骤做了几重禅定,包括专注、观想及慈悲的禅定。实验用迄今为止科学界最先进的大脑显像仪器为马修测量幸福指数,记录下的测试结果令人震惊。从中性的状态到100%积极的情感状态,这种如黑夜与白昼之别的情感差异,马修居然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三十年的禅修效果确实令人咋舌。也因此他被英国《独立报》冠名以「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理查·大卫森的这次实验获得了国际上的关注,研究结果是禅修大师大脑左侧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远远高于期望值,说明人的意愿可以控制并大幅度地提高快乐的感觉。这一项研究或许尚且处于早期阶段,但它揭示出快乐是可以被训练的,而禅修正是一种提升积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训练快乐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过着如僧侣一般的隐居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禅修,禅修的方法很多,包括观想,通过专注于一个固定点而使大脑安静,咒语吟唱,唿吸技巧等。新的研究显示,即使是短暂的心灵训练也能让我们的大脑归于幸福,每个人都有潜力以真实可测的方法来提高生活品质,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练习,正如马修那样,我们都可以训练大脑,以一种更快乐的方式进行思考。
马修·李卡德所着《快乐学:修炼幸福的24堂课》中译本于2007年由臺北《天下杂志》出版。在这本畅销书中,马修以亲切而随和的风格,缓缓讲述了如何灌溉出快乐的生活,如何拒绝负面和痛苦的情绪,如何培育宁静、消除欲望的干扰……马修更列举了当代科学对快乐的研究成果,并在每章节的后面,简短地介绍了进入禅定的方法。
如果说这本书尚偏向于从各个角度全面帮助读者理解和获得快乐,那么金菩提宗師的《觉悟之眼看起落人生》,则着重于帮助读者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如何扛起荣辱、成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创造幸福的家庭,如何对待起伏的情绪……内在互相联繫而又独立的各个章节,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告诉我们,训练快乐,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方法,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训练快乐的自己。